循環台灣基金會受台灣服務科學學會邀請,在 InnoConnect+ 2024 線上講堂的第二場中,田欣怡網絡總監以「循環經濟 x 紡織:重塑生產與消費模式」為主題,向參與「全國服務創新跨界共創大賽」的師生和出題企業分享循環紡織的重要性,並透過案例拆解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如何共同推動循環紡織的發展。
重塑紡織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迫切性
如果將紡織業使用的資源比作一個水缸,這個水缸底部有一個巨大的漏洞,水不斷流失,甚至在其他地方引發水災。根據統計,每年紡織業因資源浪費而造成超過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不僅如此,全球 8-10% 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紡織業,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污染也與紡織業相關。紡織業迫切需要從線性經濟轉型為循環經濟,以保留價值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消費者與生產者合作,延續紡織品的生命週期
透過優化設計和材料創新,企業可以打造更耐用、易於修復和回收的服裝。例如,台灣品牌歐都納採用單一材質製作衣物,簡化收集再製時的程序,確保其可回收性;優織隆則積極與上下游合作,探索生質材料的應用,如鳳梨葉纖維。
除了在設計與生產端導入循環策略,消費者的角色也至關重要。近年來,衣物銷售量倍增,但每件衣物的使用次數卻逐漸減少。像 Patagonia 這樣的品牌提供終身保固和維修服務,鼓勵消費者延長衣物的使用壽命。此外,二手市場和明確的產品維護指引,都是協助消費者延長產品壽命的有效方式。
以循環採購推動市場
循環經濟的成功需要整個產業鏈的通力合作,從品牌、製造商、回收者到消費者,缺一不可。政府的政策引導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例如,推動公私部門的循環採購指引,能激勵更多機關和企業在選擇制服或活動紀念衫等團體服裝時,運用循環採購,來擴大循環市場。這不僅確保制服和團服具備循環設計原則,且能被妥善使用、延長壽命,還能在回收後再製成下一件衣服。
如果您對更多內容感興趣,歡迎下載《循環紡織:紡織產業的轉型之路》瞭解紡織業導入循環經濟的機會,以及 《共創韌性臺灣》探索各產業的循環案例手冊。
歡迎觀看演講影片,了解如何透過循環紡織來重塑生產與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