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光旅遊的模式仰賴大量消耗自然和文化資源,導致環境破壞和社區壓力。我們可以學習再生觀光的原則,創造出更有意義、更具價值的旅遊模式。
今年12月初,循環台灣基金會與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的賴柏欣老師合作,將循環農食工作坊導入『再生觀光』課程中,引導同學們思考與旅遊業息息相關的「農食」主題之間的關聯性,更進一步思考如何將循環農食的概念融入自身專業領域中。
循環經濟如何帶動再生觀光?
循環經濟提供翻轉傳統觀光旅遊模式帶來環境衝擊的機會,透過高價值全利用資源、產品壽命的延長等方式,將永續理念融入旅遊產業。例如,在住宿設施中,可使用再生建材或導入傢俱家電訂閱服務;在餐飲方面,可推廣食物的全利用和在地消費與生產;在旅遊活動中,則強調低環境足跡的體驗,像是生態旅遊或文化導覽。此外,循環經濟理念還能與社區發展相結合,創造地方經濟價值。透過支持在地生產者和推廣資源共享平台,旅遊業可成為推動社區經濟的催化劑,同時促進自然與文化的再生。最終,這種模式讓觀光不僅是短期的體驗,更帶來長期的正向影響力。
陳同學分享:「循環經濟與再生觀光的觀念非常相像,不僅僅是減少破壞,而且真正的讓環境可以構成再生循環的生態系,創造地球盈餘。」
從一碗滷肉飯的線性旅程到循環農食的探索
在工作坊中以「滷肉飯」為例,剖析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中所涉及的環境與社會議題,看見線性經濟模式的限制與帶來的影響,並引出循環農食的核心理念:再生式農牧、資源高價值全利用與低衝擊的飲食選擇。
回顧工作坊重點包含:
- 再生式農牧,打開永續農業的新可能:減少土壤擾動、化學品使用,提升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健康;結合林牧共生、管理型放牧等模式,促進動物與生態健康,增強農業生產力與韌性。
- 高價值全利用,啟發同學思考在其他領域也可以挖掘資源的潛力:以全利用零廢棄的思維重新規劃,將動物、植物、昆蟲等生物質,依「生物價值金字塔」生醫化、食物化、飼料化、材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發揮資源最大的價值。
- 低衝擊與多樣化的飲食選擇,從自身行動做起:選擇可減少環境衝擊、增加生物多樣性的飲食,例如從跨國到在地、非時令到當季、動物蛋白到植物與昆蟲蛋白、單一到多元。
創新提案實作:從學習到內化
工作坊設計強調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激發參與者的深刻思考與創意發想。包含:
- 對循環農食的全新認識:學生們反思過往線性經濟模式的問題,對循環經濟在農食領域的應用感到振奮。
陳同學表示:「循環農食能為人、土地與生態帶來不可思議的經濟價值,這樣的創新值得推廣。」
- 循環農食原則與創意思維的結合:在創新提案練習的環節中,激發學生們豐富的創意,如:將東華學餐與在地小農合作、推廣循環包裝、建立基於循環經濟的小型社區生產鏈等,展示了循環經濟理念在不同場域情境中的應用的新機會。
- 連結再生觀光課程的實踐:多位學生分享,循環農食工作坊與『再生觀光』課程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不僅著重減少破壞,更強調創造地球盈餘的目標。
林同學回饋:「工作坊以循環經濟為核心,透過案例分析與實際設計環節,讓參與者親身體驗如何將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值資源,學習將創新與永續理念結合的實際做法。」
黃同學回饋:「工作坊注重將學到的理念轉化為行動,例如設計計畫提案或模擬解決問題,讓參與者不僅「聽到」,更能「做到」。
若您是對與循環經濟系列課程結合感興趣的教師或組織,歡迎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