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與永續發展的關鍵時刻,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產業轉型與社會韌性的核心動力。

受教育部鄭英耀部長邀請,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以「教育部 Should Lead the Change!推動循環經濟,打造韌性未來:從核心 Inside-Out 開始」為講題,與教育部8司6處3署的一級主管以及督學、參事們,分享循環經濟與教育部之間的關聯性,希冀與教育部從核心 Inside-Out 開始,培養具備循環經濟思維的人才,共同打造韌性未來。

黃董事長以『「教育」是最強而有力的武器,您能用她來改變世界!-Nelson Mandela 』作為引言,說明教育部投入的每一份心力與智慧,都會「直接」影響台灣的未來,「人才」是國家穩定的基石!

上半場:兩百年的「線性包袱」

過去兩百年,全球經濟建立在「線性思維」之上——開採、製造、使用、廢棄,這樣的模式讓我們深陷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但在循環經濟、永續轉型的趨勢下,台灣必須擺脫對有限資源的依賴,從「產品買賣」轉向「知識與服務的價值創造」,以實現產業升級與社會韌性。

在場身在教育第一現場的高階主管們頻頻點頭表示認同:

教育部的關鍵使命:以教育為槓桿,推動「循環思維」成為所有學科的基礎能力

教育者的角色必須延續世代承諾,為下一代打造與「淨零、韌性、進步」有約的「明日家園」:

  • 淨零的國家:超越減碳,邁向零排放、零浪費、零事故
  • 韌性的國家:超越回收與3R,極大化循環率Circularity

下半場:給後代的「循環承諾」

循環思維是每個世代必備的DNA,循環經濟已從國際「大趨勢」到「通識」。過去30年來,在各部會的合作下環境與永續教育已深根校園與日常生活,接下來更需透過跨部會循環合作,Inside-out:從源頭2R-Redefine(重新定義)與 Redesign(重新設計)啟動政策整合,推動「循環經濟研究與教育」。而全台已有近20間大專院校循序漸進建構完整的循環經濟學習藍圖,教育部可扮演資源整合的關鍵角色,不只是帶領大專院校培養具備循環思維的專才,更是引領全台從小紮根學習,形塑全方位的循環人才培育生態系,同時創造「供需雙方的對話橋樑」,以邁向永續韌性的「明日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