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需要照顧到「製造──使用──循環」各階段
單靠一間企業做得來嗎?
透過系統性的規劃,並整合物質流、知識流與金流,促成產業及跨產業的合作。
- 產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一家企業運用另個企業未充分利用的資源來創造更多價值。資源包括原物料、能源,水,副產物、設備、物流、專業知識等。
- 循環合作(Circular Collaboration):以資源循環為共同目的,串聯「製造──使用──循環」價值鏈中重要的利害關係人,運用「高價值循環」、「產品服務化」等循環策略,促進整個價值鏈的升級和創新。
一如大自然的生態系由眾多物種構成,透過自然界的新陳代謝,將一個物種用不到的資源轉換成另一物種的養分,維持生態系生生不息的動態平衡。在產業系統裡,經由妥善的媒合與處理,讓廠商 A 的廢棄物,成為廠商 B 的資源,促使不同產業串接成一個資源循環的網絡,就是產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的概念。在網絡間交換的資源,不僅是原物料、能源、水,還有副產物、設備、物流、專業知識等等。
產業共生的形式,可以是兩間企業的資源交換,也可以是園區內許多廠商的整合,也可能延伸到跨園區的資源鏈接。要特別注意的是循環尺度原則,優先從製程內循環、廠內循環、園區內循環到跨園區循環。如氣體、水或有機資源等量體大的資源應該就近運用,避免運輸過程產生的能資源消耗與溢漏的風險。
一項產品是否能夠被循環利用,也仰賴製造、使用、循環的各個階段的相互配合。以太陽能板為例,要讓模組能夠進行再製造,就需要在源頭導入易拆解模組的設計;要其中的原料能夠再生,就需要有逆向物流將使用後的光電板收回,並應用再生技術製成二次料,重新製作成新的產品。
循環合作的關鍵,在於整合資源循環所需要各種條件要素成為一個循環圈。因此除了上述實際進行資源循環的物質外,循環合作也包含了連結法規政策、技術研發與商業模式的知識圈,以及提供融資等財務服務的金融圈。
透過這種串聯關係,將這樣的讓「高價值循環」、「產品服務化」等循環策略得以實際發生,帶動價值鏈的升級和創新。作為一個資源與市場相對弱勢的國家,這也是台灣從產品代工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者的關鍵槓桿。
想瞭解更多案例與如何推動?請進一步閱讀《循環經濟》第四章、《循環台灣》第六章及第十章。
產業共生能讓生產過程產生的副產品,不再是需要花錢去化的廢棄物,而是能夠創造新價值的資源,甚至還能夠建立更加穩定的能資源供應網絡。
循環合作經由整個價值鏈的合作,去除循環過程中的瓶頸,也創造了新的資源價值與商業契機。在這個過程當中,過往上下游之間價格的零和關係,也會轉變成共創價值的的夥伴關係。
系統性合作誘使企業從獨善其身的競爭思維,轉而透過合作關係讓資源的效益最大化,這同時也讓外部成本得以內部化。這不僅讓循環經濟的模式,能夠在商業上成功運作,也讓環境治理上從過往的防弊思維,轉變成興利的思維,讓環境效益直接成為企業營運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