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共生在丹麥:1961-2014 將近半世紀的成長和變革: 廢棄、排放物需要資源化,而非去化

「循環台灣」的呼籲:
極大化全台灣廢棄物和排放物的潛在經濟價値

產業共生園區空照圖

產業共生夥伴:

卡倫堡市内有多家的企業夥伴,含世界最大的胰島素生產者、世界最大的酵素生產者、北歐最大的廢水處理廠、丹麥最大的發電廠、煉油廠、法國石膏廠等

產業共生園區內的合作夥伴。

經濟效益:

  • 藉由回收、再利用,節省了300萬立方公尺的水
  • 每年減少24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15萬噸的酵母,替代了80萬頭以上豬隻所需的傳統飼料中大豆蛋白質的七成
  • ​經由二氧化硫去硫化,產出15萬公噸的石膏,取代進口天然石膏。

看見丹麥 - 產業共生半世紀的成長和變革

漸進式,一步一腳印的產官合作發展模式

是世界上第一個運作良好的產業共生範例,抑是工業生態學課本中,節省資源、循環材料工業生產的教材。在該產業共生園區的公家單位、私人企業互相合作,使用彼此的副產品、共享資源:一間公司的殘餘廢棄物被當成另一間公司的資源,在封閉循環中被使用。牽涉超過30項交換關係的有發電站、一個魚塭、一個製藥廠、一個牆板製造廠…他們交易熱能、汙泥、蒸氣、石膏、灰燼和爐渣等。

產業共生園區內資源交換關係示意圖

想想台灣 - 有點走樣?
找不到推廣和落實「互利、互依、互信、互助」產業共生的腳印

其實我們的政府當然也意識到規劃「產業共生」的必要性,因此,環保署在 2006-2008 年間也在鳳林、岡山、桃園和柳營等四地推出了總占地123公頃的所謂生態工業區,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簡稱 EIP。但是即便這幾個工業區被環保署冠上「生態工業區」的字樣,但是這些工業園區實質上和台灣其他的工業區沒有很大的差別;都是以科技為名進行圈地、賣土地、蓋大樓的短期招商計劃。創造表面上的「政策業績」。

「循環台灣」的學習:
甲公司的廢棄、排放物是乙公司的原料

邁向「零廢棄、零排放」的產銷系統不但是個好主意,好策略,也是一筆好生意:它有助降低成本,同時提高收入

  • 企業產銷過程中產出的廢棄物(如下腳料),排放物(如排放水、蒸汽)都是高經濟價值的資源;
  • 產品有上下游,廢棄物和排放物也有上下游;
  • 建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信和合作是產業共生的重要條件。(產業共生 Symbiosis 中的Sym 是拉丁文,英文譯為 'Together',或作伙來的意思!)

「循環台灣」的呼籲:
極大化全台灣廢棄、排放物的潛在經濟價値

從邁向循環經濟的角度,

  • 盤點,同時診斷遍佈台灣各地的即有和規劃中(如選舉中發表的政見)的工業區、農業區;
  • 分析主要產品、廢棄、排放物的品質和總量,推算他們的經濟產値;
  • 漸進的推動廢棄、排放物的資源化,整合企業競爭力,同時創造在地就業和創業機會。

歡迎造訪卡倫堡產業共生網站以了解更多:https://www.kalundborg.dk


參考資料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產業共生在英國:英國糖業集團Wissington糖廠

英國糖業集團(British Sugar Corporation)將製糖過程中所

産業共生在德國:勒沃庫森生態園區 Chempark Leverkusen

許多人到德國旅遊一定少不了將科隆大教堂排入行程中,位於德國北萊茵西發里亞邦的科隆

這裡曾是4億頭豬的生命終結站,現在變身魚菜共生、麵包與啤酒飄香的新樂園

這座位於芝加哥南區的紅磚建築,平日是孵育著人們對於有機食材,以及精緻手工食品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