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地球真能承受蘊藏的化石能源被 100% 燃燒殆盡嗎? 人類需要打造一個盡量和化石能源脫鉤的循環型經濟模式,否則,我們將無法守住攝氏 1.5 度的升溫防線。
當全球暖化、海平線上升逐漸成為人類無法逆轉的潛在危機時,化石能源的短缺已經不是阻礙我們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了。事實上,在已被探勘出來的化石能源被耗盡之前,我們的生存環境就已經無法負荷燃燒化石能源所產生的污染和碳排量了。
根據一篇《自然》期刊的分析,既有化石能源的儲藏量已經是控制升溫在攝氏2度以下所需使用能源的三倍之多。因此,有多少化石能源的儲存量「可供使用」並非是我們最該擔心的議題,相反的,有多少儲存量「不該被使用」才是關鍵。
為了對抗全球暖化,科學家根據全球各地汙染負荷的上限,和不同化石能源產生的碳排量,整理出各地區所不該使用的化石能源量數據。分析報告指出污染量極高的煤炭影響最大,全球總和高達 82% 的礦藏必須被留置地層底下;另一方面,雖然天然氣的環境影響低上許多,但中國和俄羅斯仍需屏棄超過 60% 的存量;石油雖是三者中尚能使用比例最高的能源,不過對於環境相對脆弱的北極海域而言,完全不該有天然氣和石油的開採行為。
但暖化的危機並沒有改變我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在上個月指出,全球石油消耗量將超過每日1億桶,是五十年前的兩倍。上星期聯合國 IPCC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更是呼籲將原本 2℃ 的升溫限制調整為 1.5℃ ,才能降低氣候變遷的傷害,這也代表上述減少開採的幅度需要大幅提升。
期待享有化石能源而致富的國家和企業,皆能自發性地停止開採,將資源留置於地層底下,確實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然而,種種跡象皆反映出我們必須盡快對氣候變遷的潛在危機做出全面性的因應。若是持續採行資源揮霍型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我們將無法脫離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依賴。邁向循環經濟,讓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逐步脫鉤,才可減緩化石能源的消耗,否則我們將超過「可供使用」化石能源蘊藏量的上限,將地球推向升溫 1.5℃ 的臨界點。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今周刊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