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電器如果不運轉了,你知道該怎麼維修或是能找誰維修嗎? 事實上,國內有許多維修能量,像是臺北萬華的「南機拌飯」小家電維修團隊,由一群愛物惜物的年輕人組成,定期辦理免費的家電健檢活動,只要事先報名,就可以攜帶有問題的家電,請現場的維修志工檢查,也可以讓志工從旁指導,自己動手修理。許多維修志工也是從零開始,邊做邊學,逐漸培養出維修能力,只要營造出這種環境,自己動手維修真的不難。
更難能可貴的是,維修過程需要溝通與討論。有時候在深入瞭解後才會發現物品背後的故事,許多來維修的年長者也可藉機與年輕人互動。曾經有位老奶奶帶著一個玩具鋼琴去修理,她告訴維修志工,這鋼琴是女兒小時候的玩具,雖然按琴鍵已經發不出聲音,但她還是好好保存著,仿彿保留著這份美好的回憶。因此,修好鋼琴的意義便超越了物品本身價值,維修不只是重新賦予物品生命,更串聯起了情感的交流。
可惜的是,臺灣的維修風氣並不盛行,主因大概在於維修資訊缺乏整合,以致人們不知道怎麼修或者沒有工具可修,若是要找維修點也不好找。因此,若想要鼓勵維修,必先解決這個難題,打造對維修有善的環境。
維修資訊整合網站
許多物品的維修並不困難,只要指示充足,人人都可以成為維修達人。以國外知名維修網站 IFIXIT 為例,最初以手機拆解發跡,讓人瞭解手機殼下的零件,並提供相關維修資訊,尤其是它接受民眾投稿,因此該網站上如今也有包含手機、相機、家用電器等多達 9 千多種設備之維修指南。
使用者可在上頭找到 3 萬多本維修手冊、10 萬種解決方案。反觀國內,民眾雖可在網路上搜尋到許多維修資訊,但由於太過分散、缺乏整合,導致想動手修理的民眾無法及時找到解答,降低維修意願。若是我們也能建置一個維修資訊整合平台,提供各式物品之拆解指南、維修技術、零件資訊與問題討論,想必可帶動維修風氣,並透過資訊回饋來促使政府和產業訂定維修制度或改變產品設計。
選擇容易維修的產品
可是東西很難修怎麼辦?特別是手機之類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壞掉送修時,不論是因為產品設計不良或維修據點不足,各種維修的開銷與障礙,經常會讓人陷入「修不如買」的兩難當中。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一開始選擇產品時,就思考到後續的維修問題。
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們就已經提到荷蘭的手機品牌 Fairphone 就透過模組化設計,讓使用者能夠直接購買替換用的元件,在家裡自己動手,就可以輕易地修好手機。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分析全球 17 間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推出了一份綠色電子品牌評比,讓一般人容易了解哪些品牌的產品比較容易維修、環境足跡較小、能資源的效率較高。
工具分享站-我們需要的只是工具的使用權
有時候好不容易找到了維修資訊,卻發現沒有適合的工具,例如檢查各類電器的保險絲時,需要以三用電表來測量電阻,又或者是有些物品需要特殊規格的螺絲起子拆解,但一般家庭中沒有這些工具,使得原本躍躍欲試的心,頓時被澆了一場冷水。
為了一次維修而買工具或許不太划算,此時要是有一個工具分享站就太好了! 這個概念與 ubike 和 Airbnb 等近年興起的共享平台一樣,我們需要的只是這項服務或物品的使用權,而不需要真的擁有它。在臺北市大安區就有一間「古風小白屋」,負責人利用當地閒置空間,成立一個工具共享的平台,提供各式各樣的工具免費使用,像是螺絲起子、扳手、三用電表,甚至是大型的線鋸,民眾可以到現場使用,也有熱心的志工協助維修。在這個空間「共享」的不只是工具,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於是現在的小白屋就像是里民活動中心。
這種工具分享的方式,在加拿大稱作工具圖書館,使用者只要繳一筆年費,就能享有像借書一般地借用各式各樣的工具。工具圖書館的「館藏」來自社區民眾的捐贈,目前有超過 7,000 多種工具可供借用,民眾再也不必擔心找不到工具,也不用花錢購買這些不常使用的工具,這種擁有權移轉的商業模式,讓資源使用變得更有效率了!
城市維修地圖
針對真的無法自己修理的物品,我們需要尋求專業的維修服務,但是許多維修點經常隱身於巷弄中,有時僅是 1、2 坪的小店,而且維修師傅通常較為年長,不擅長與網路連結,因此要在地圖上搜尋適合的維修點著實不容易。
為了方便民眾及時找到維修點,「城市修理站」於是應運而生。自 2012 年底,這個網站陸續蒐集大街小巷的維修店家資料,將資訊整合成一份修理地圖,提供民眾查詢所在地附近的維修點。目前「城市修理站」共有 300 多個維修店家資訊,分為 3C 物品、家電、住宅、生活、傢具、交通等類別,當我們臨時有修繕需求時,便可在修理地圖上及時找到維修點,不必再穿梭於大街小巷或陷入茫茫的資訊海中。為了加速修理地圖的建立,城市修理站也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分享資訊的行列,人人皆可主動將所在地附近的維修點資訊寄給「城市修理站」,經核對後就會被標記在城市修理地圖上,幫助下一位有需求的人。
循環經濟涵括了各種循環路徑,但其中有許多路徑是牽涉到整個產業的轉型,一般人或許覺得無力改變,惟獨維修這項工作,讓我們有機會親身實踐循環經濟,它不僅扮演最有效且路徑最短的循環,更是串聯經濟、環境與社會的橋樑,因為在維修的過程中,除了延長物品壽命,讓資源有充分的時間循環不息,也讓我們更懂得愛惜物品。愛惜物品的人,往往也是珍惜感情的人,因為念舊,不會在他人有困難的時候撒手不理。進一步地說,維修代表的是一種關懷精神,一個值得我們培養的文化。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