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多次提醒我們,帳面上的經濟成長無法反映出許多我們正面臨的嚴峻問題,如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生態失衡等等。他今年年初還更直接在媒體上說:「該是把 GDP『做掉』的時候了!」
其實早在一九六八年,羅伯.甘迺迪在競選美國總統的演說中,就曾以諷刺的口吻批判:
「GDP衡量了所有的東西,就是無法衡量生活和生命的價值,如婚姻美滿與否、兒女健康與否、對社會弱勢的照顧和關懷等等…。」
不論您是官員、民意代表、公眾人物、學者、媒體、社會團體或是企業家,只要大家能靜下心來,誠實面對眼前所有的問題,會發現要達到一個簡單的共識並沒有想像中困難,那就是我們不能再將「GDP指標的成長」和「社會的成長」劃上等號了!
單以GDP來衡量一個社會,將帶給我們高度的風險。尤其我們長年持續在既有的「線性模式」下加速發展,這種單向度的成長,只會加速我們對生活環境和包容社會的破壞!除了GDP以外,我們需要有更完整、更客觀的指標來定義國家的成長,真實地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獨有的多元、包容、關懷、友善溫暖的一面。
首先,運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的一套指標系統,做為檢視國家發展的依據是一個好的開始。一九九○年聯合國就開始針對GDP的不足,思考其他的評估方式來確保一個國家的均衡發展,選取涵蓋「健康」、「教育」及「經濟」領域的三項指標彙編為綜合指數「人類發展指數 HDI」。進而在一九九五年,千禧年即將到來之際,推出了八個指標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再逐步演進成共有十七個目標的SDGs,廣涵經濟、環境與社會面向。聯合國在二○一五年正式推出SDGs後,SDGs已成為國際間定義國家成長與企業責任的「共同語言」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持續盲目地推動GDP的成長,只會加速「線性經濟」的高度破壞性,也就是不斷深化造成全世界貧富差距、經濟失衡、危害國民健康、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根源。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拚的還是線性經濟,很可能只是「把一件壞事做得更完美」罷了!
所幸,前幾天受邀參與立法院推動SDGs的交流會議,很興奮地看到我們的民意代表帶頭啟動這個前瞻、跨國界的議題。在各國藉由疫情反思的時間點,紛紛推出綠色振興方案,企圖帶領產業轉型。我們期待立法院和行政院能攜手引導台灣各行各業以「超越GDP,擁抱SDGs」為目標、以「挑戰線性經濟,邁向循環經濟」為關鍵策略,和世界接軌,共享光榮!
原文刊載於自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