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板生命週期約二十到三十年,在我們這一代使用的太陽能板,創造了再生能源,卻也留給下一代龐大的廢棄物處理壓力。2050年台灣將產生超過一百四十萬公噸廢太陽能板,全球更將累積超過7千萬公噸的廢棄量,各國政府皆積極的尋找將廢棄太陽能板轉變成有價資源的方法。以循環經濟思維,改變「商業模式」與「產品設計」,太陽光電產業可以是一個資源高度循環,且與社會和諧共好的產業。
台灣擁有太陽光電產業鏈的製造實力,也有將廢太陽能板回收再生的能力,整合產品設計、零組件製造、模組、維運、再製造、回收等業者,可以讓太陽光電產業所需的資源在系統中生生不息的循環,達成「太陽光電產業循環化」。
根據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研究,人類所製造出的溫室氣體,五十五%來自能源使用,而四十五%來自產品製造與消費。太陽能板生命週期約二十到三十年,在我們這一代使用太陽能板來創造再生能源,讓能源使用與環境衝擊逐漸脫鉤。
然而,在太陽能板製程中,卻造成酸化、優養化以及高碳排等環境衝擊,現在的解方留下的副作用,可能成為下一代的問題。製造時,污染留在出口國;廢棄時,太陽能板的廢棄處理成了進口國的問題。二〇五〇年台灣預計會產生超過一百四十萬公噸廢太陽能板,全球將累積超過七千萬公噸的廢棄量,是不可小覷的數量。
因此,各國積極尋找將太陽能板轉變成有價資源的方法,卻忽略轉變的關鍵:從源頭改變太陽能板的設計。
改變「產品設計」與「商業模式」,打造循環合作
以零廢棄為目的設計新型太陽能板,使它能夠透過維修、翻新再製造等方式延長壽命。當生命週期結束時,能夠回收處理成為下一塊太陽能板的材料,製造端的動脈產業與回收端的靜脈產業合作,讓物質封閉循環,成為彼此的助力。重新設計太陽能板,讓能源轉型與創造再生能源的產品,皆能對碳中和的全球承諾有所貢獻。
然而,客戶需要的是太陽能而不是太陽能板,「循環合作」的目的是促成物質的封閉循環。台灣擁有太陽光電產業鏈的製造實力,也有材料回收再生的基礎,因此透過產業鏈的擴大與合作,我們有能力提供「太陽能板+服務+回收再生」整套解決方案 (turnkey solution),讓客戶不用擔心使用與廢棄時的衍生問題,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則擁有資源在產業鏈中循環使用,設計一個有高發電效益且易升級的太陽光電服務型商業模式,才是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的真實競爭力。
歐盟的 Circusol 聯盟正在試行服務型商業模式。他們預估,二〇三〇年將有八百萬噸太陽能板以及兩百萬個電池將在尚有效能之時被廢棄,因此希望能善用這些二手太陽能板以及電池。
供應商將太陽能板及電池租給不同類型的案場使用,除了確保發電效益外,合約結束後會取回再租用給下一個使用者,或由夥伴回收處理。透過創新商業模式,為供應商帶來多元收入以及與客戶的長期關係,使用者減少前期大筆投資,確保已安裝系統的最佳性能,並在使用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減少營運負擔,延後二手太陽能板及電池進入回收階段,降低開採使用新資源,讓資源逐漸在太陽光電產業的製程中封閉循環使用。
服務型商業模式的另一項優勢,是產品可作為收集資訊的載體,將收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應用,例如分析日照變化、風向、雨勢等資訊,掌握電力如何調配最有效益,幫助客戶發更多的綠電。或是分析外在的環境資訊例如土壤酸鹼、濕度、水質等,用於農場環境監控、水域環境監控,甚至是區域型的微型氣候站。
藉由物聯網、區塊鏈、AI等科技導入,生產者可以運用數據掌握、預測使用者需求,甚至創造需求,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循環經濟+數位科技,將帶給太陽光電產業的是更長遠的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