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要降溫,但政策要「加溫」!期待一個更有人文關懷的能源政策

漁電共生、農地種電是政府光電政策下的重要行動計畫,但是在推動的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衝突、環境疑慮,可能在解決能源問題的同時創造更多問題。

例如光電場對農地、漁塭的衝擊,生態環境一旦受到破壞,需要長時間才能復育生命力。又如光電業者規避環評、假公民電廠、農漁民喪失生計、地下水被超量抽取等等亂象逐漸浮現檯面,令人憂心。

能源政策,從冰冷的數據到充滿溫度的關懷

能源轉型是台灣必走的一段路,讓人人享有可負擔、穩定、永續的能源。但任何政策在一開始制訂時,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特別是關乎人民生計、產業發展和國家基礎建設的能源政策,更是需要決策部會能虛心正視執行面亂象,找出漏洞,滾動修訂為能與時俱進的「活」政策。

目前的能源政策偏重數據導向的管理,因此中央和地方執行單位不斷在追求數字增長。但量化數字背後是弱勢農民、漁民無地可租的無奈,還承擔著國土使用失衡的風險。側重數據,冰冷的能源政策,如何升級到具有溫度的2.0版本?

唯有以「國家願景」為始,並以「人文關懷」為本的「加溫」版能源政策,和上位的國家發展以及生活品質互相有連結,才能感動人民,讓全民都能感受得到政策背後的用心與包容性,打造多贏共好的轉型歷程。

將國家願景視為最核心的方針來規劃能源政策的目標、策略和行動,並以人文關懷為本,一同為能源政策「加溫」。圖片來源:循環台灣基金會

以國家願景為始,為能源政策加溫

能源政策需要和更上位的國家願景相扣合才有前瞻性,否則容易變成點狀式,僅在回應短期問題的症狀解方。因此,能源政策在滾動修訂時,需要將國家願景視為最核心的方針來規劃目標、策略和行動。

具體來說,「經濟」和「農業」是每一個國家的兩大重心。經濟的重要性眾所皆知,農業往往被忽略。正如英國文豪山繆.詹森(Samuel Johnson)曾指出「農業帶給國家財富,她帶給國家一個唯一可以聲稱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財富!」

換言之,它們的定位和長遠規劃方向會直接影響國家的政治生態、國家治理、社會人文價值、產業與商業發展,自然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進而決定一個國家的韌性與永續性。

早在 2017 年初,政府推動「五加⼆產業創新政策」之時,就將「加⼆」的「新農業與循環經濟」列為國家長遠發展的核心願景與價值,是實踐「淨零、韌性台灣」願景的長期策略,能夠提供逐日惡化中的氣候災難,即時的調適與預防對策;同時結構性的提升台灣百⾏百業的韌性與永續競爭力。

一個具包容、再生與恢復性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了提高台灣的產業韌性和永續性,政府需要重新想像、策劃台灣未來產業與生活上的能源需求,然後根據未來的需求,規劃出一個具有社會溫度的能源政策。換句話說,我們只有更精準、務實的剖析未來能源的需求,才能根本解決能源短缺的風險。

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能源策略會發展出因地制宜,且能活用在地資源的多元化區域型能資源網絡。除了光電外,台灣每年2千多萬公噸的有機資源是尚待開發的「生質能」,還有地熱、風力、洋流等都是充滿潛力的在地資源。最後,才依據策略來發展出能呼應國家願景的能源行動。

發展能源策略要因地制宜,且可以活用在地資源。

以人文關懷為本,能感動國人的能源政策

不論是公部門或是私領域,端賴政策性的逐年編列冰冷數字的預算,僅投資在太陽能、風力、氫氣、地熱、CCSU等能源科技和場域是不足的。台灣的能源轉型需要有「溫度」的政策內涵,這個政策才能永續,也才能贏得全民的支持與參與。

換句話說,一個有溫度的能源轉型政策,會感動國人,讓國人看到和感受到,人文的關懷、經貿的動能、社會的能量與大自然的生機;以及背後的「五生」:生命價值、生產效能、生計需求、生活方式與生態平衡。

生命價值:比方說,為了提高未來能源網路的韌性,降低斷電的風險,除了既有集中型的能源基礎建設以外,未來的能源政策會更多元化、更在地化。投資多元與在地型的能源技術和場域會創造更多在地、鄉鎮型的就業機會,造就地方經濟,展現一個進步國家該有的「不遺漏任何人」( No one left behind)的人生價值。

生活方式、生計需求、生產效能與循環商機:邁向2050淨零排放,激發每一個人重新思考未來淨零生活的方式和選擇,包括如何在食衣住行育樂生老病死各個面向來尋找淨零減碳的機會。舉例來說,在住的方面,住商建築環境在設計階段,就可以注重隔熱、通風、採光的規劃,大幅降低用能源的需求。在行的方面,選擇循環型的商機,如推動「移動服務」(Mobility-as-a-Service)的共享運輸的商業模式,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與生產效能。淨零的生活方式能帶動台灣產業脫離一甲子以來的「五低」──低價的水能資源、環保、融資、土地、還有低薪資換取存續的宿命,提供下一代年輕人更多元的就業選擇,除了傳統製造型的就業機會,還有更多服務型、知識型與資訊型的生計可能。

生態平衡:有溫度的能源轉型政策會保護大自然的生機。呵護土地、土壤、水、空氣、多元生物是新農業的核心價值。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就曾提醒過「一個國家摧毀她的土壤時,也將摧毀自己!」

我們這代肩負的責任是要找到對的事情,把它做好,而不是將錯的事情做得完美。能源轉型政策需要具有「國家願景」與「人文關懷」的溫度,才能贏得全民的共鳴與掌聲。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原文刊載於獨立評論 2022/ 1/ 13  地球要降溫,但政策要「加溫」!期待一個更有人文關懷的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