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品服務化加速實踐循環經濟

全文轉載自:林玉圓 (2023.2.15)。以產品服務化加速實踐循環經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370期2023年1/2月號。


全球推動減碳已逾半世紀,為何資源耗用量及碳排放量仍持續上升?關鍵就在於人類對物質的需求仍在提升。為推動循環經濟,從根本降低碳排,工研院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共同推動「產品服務化」,倡導「以服務取代擁有」,創造使用者、生產者及整體減碳效益的多贏局面。

為達2050淨零排放目標,各國紛紛投入低碳能源轉型、尋找新燃料,或以碳捕捉等新技術來減碳,然而,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統計,減少需求,像是節能、減少消費、搭乘大眾運輸等行為,加總起來的減碳效果從4成到7成不等,換言之,淨零轉型的鑰匙,其實就在你我身上。

其中,將資源循環運用的循環經濟,是重要解法之一。荷蘭循環經濟組織Circle Economy的《2022循環差距報告》(Circular Gap Report 2022;CGRi)指出,過去50年,全球資源耗用量爆增4倍,於2019年突破1,000億噸,其中逾9成並未加以再利用,僅8.6%進入資源循環(編按:2022年資源循環度僅7.2%)。這個情況若不改善,到2050年全球資源耗用量將達1,770億噸,碳排量將達800億噸,顯然與2050淨零目標背道而馳。

反轉線性經濟 推動產品服務化

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於長久以來全球普遍運作的『線性經濟』,也就是從開採、製造、消費到拋棄的線性結構。」如果繼續維持「多賣多生產」、「多買多消費」的現狀,就會從大自然不斷擷取資源,造成碳排增加,淨零排放將淪為口號。

因此,改變目前大量開採、生產製造的線性經濟模式,全力投入以零廢棄、零排放為目標的循環經濟,成為各國努力探索的解方。然而循環模式指的不止是產品的回收利用,更重要的策略是推動「 產品服務化」,將商業模式從既有的「產品買賣」轉向「服務提供」,藉此鼓勵企業重新設計製造更耐用、節能、易於回收的產品,減少廢棄,達到減碳目標。

產品服務化的四大模式與案例

工研院與循環台灣基金會長期合作推動循環經濟,去年底共同舉辦「邁向淨零永續-循環合作模式之『產品服務化』發展機會」研討會,透過理論以及案例的分享,加速臺灣實踐「產品服務化」。

產品服務化並非全新概念,例如以搭計程車取代自己買車開車,又如LED路燈由企業建置再向政府收取服務費,早已落實日常生活之中;歐盟與永續經濟顧問公司 SYSTEMIQ 合作的研究報告《萬物皆服務》(Everything-as-a-Service;XaaS),便盤點紡織、電子、機械設備、 交通工具等八大面向,列舉歐洲製造業走向服務化轉型的案例。

陳惠琳指出,《萬物皆服務》報告將產品服務化分為四大模式:首先是產品導向,生產者仍依傳統模式賣斷產品,但提供維修、保固、保證購回等服務,以確保產品的永續使用。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運動品牌Patagonia,提供運動外套的終身保固,並協助消費者妥善使用,延長產品壽命;第二是使用導向,生產者擁有產品的所有權,不再賣斷,改以使用次數或時間收費,訂閱制或以租代買均屬此一模式,例如YouBike或汽車租賃;第三是結果導向,生產著擁有產品的所有權,並以最終的結果或成效計價,例如搭計乘車抵達目的地;最後是共享平台,釋放閒置資源供大家使用,例如民宿預定服務Airbnb及線上叫車服務Uber。

多變的VUCA時代 滿足不同情境需求

「如今是複雜多變的VUCA時代,消費者在不同情境有不同需求,擁有物品反而成為負擔。」〔編按:VUCA是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縮寫〕陳惠琳舉例,在市區生活適合開小車、週末探尋野溪溫泉須要四輪傳動車、全家出遊開中大型休旅車更方便。這樣不斷變動的需求,就為「產品服務化」創造了價值。生產者不再賣出產品,而是提供服務;使用者可以因應情境選擇最適方案。

產品服務化能夠為所有利害關係者創造多贏,使用者得以減少支出、增加選擇彈性並降低廢棄物處理風險;生產者可獲得穩定客源及現金流,並創造市場區隔。如此一來,將激勵生產者將產品設計得更耐用、易於維修及再利用,帶動整體社會的資源循環,還能創造在地服務網絡,增加在地工作機會。

特別是疫後、烏俄戰爭造成的斷鏈、原物料成本大增,在在都是製造業的挑戰,「產品服務化對製造業來說是一個化危機為轉機的契機,轉型為高知識含量與深耕顧客的『服務業』,」陳惠琳說。

汽車及建築產業 減碳效益顯著

就汽車及建築產業而言,循環經濟的減碳效益也十分可觀。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估算,全球汽車碳排量2015年為2.9億噸,2050年將達5.7億噸,但若能採行租賃、訂閱、共享等產品服務化模式,延長汽車的生命周期、促進零件再利用,再搭配輕量化設計等製造及產品改善,2050年的碳排量將可減少70%。建築產業導入產品服務化等循環模式,2050年碳排量也可降低38%。

陳惠琳說,「循環台灣基金會大力推動的『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CC4CC)便是鼓勵臺灣廠商重新定位自己的競爭力,從代工製造邁向加值服務,打造下世代產業。」

汽車導入循環經濟策略的減碳效益
建築導入循環經濟策略的減碳效益

需要的不是擁有 而是享受服務

產品服務化模式,凸顯出人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擁有產品,而是享受服務,例如我們需要的是照明而非燈具、是涼爽的空氣而非冷氣機。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能源策略長林志勳指出,為實踐循環經濟,工研院深入研究,找出國內能夠快速投入產品服務化的面向。目前臺灣推動產品服務化最成功的案例是LED路燈,過去道路路燈由地方政府建置,近年已改由廠商建置,政府支付服務費用;其他包括空調、住宅電器、儲能設備、辦公設備、路平專案等,都具備推動產品服務化的潛力。

以空調為例,占建築用電比重高達40%,為了降低能耗加速減碳,新加坡空調廠商Kaer、日本松下電器,均推動製冷即服務(Cooling-as-a-Service;CaaS)模式,顛覆產業既有的遊戲規則,鼓勵企業以租賃取代購置空調。Kaer在東南亞等市場累計已為工商業建築減碳逾2.5萬噸;由於CaaS的接受度愈來愈高,預估到2030年,全球將有逾880億美元的低效率冷卻設備被CaaS或其他高能效設備取代。

道路養護服務化 激勵廠商創新

道路養護是另一值得推動產品服務化的領域,能夠創造多重效益。臺灣常見的路平專案,現行作法大多將道路鋪設與道路維護分為兩個不同標案,由不同業者執行。鋪設業者只要滿足驗收規格,不須考慮持久耐用,這往往導致後續養護困難及成本過高。若能比照LED路燈的績效保證模式,將建置與維修交予同一廠商,並採「成效」計費,可激勵廠商採用創新科技與工法,減少道路的維護次數及成本,不僅讓廠商的獲利最大化,還能達到道路安全耐久的社會效益。

林志勳指出,產品服務化的應用範疇十分多元,若要充分落實,在需求端及供給端必須共同努力,也就是消費者必須重視產品品質、產品生命週期成本及減碳;企業應重視產品設計並提供創新服務;如此一來,才能確實建立循環合作模式,促成環境與經濟的雙贏。

白色家電導入服務化的減碳效益-以洗衣機為例

洗衣機透過訂閱制和共享這兩種商業模式,能提升每台洗衣機的使用次數,以及每次洗衣的

汽車導入服務化的減碳效益

汽車邁向永續,除了逐步電動化並使用乾淨能源能大幅減少車輛使用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