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還是租房?「使用權」社會住宅導入循環概念,讓住戶與政府雙贏!

內政部計畫推動長期的「使用權住宅」,為原有最高只能租6年的社會住宅增加了更多可能性,滿足不同的居住需求。這也呼應了循環經濟裡「使用取代擁有」的策略!

住戶付費使用,取得長期穩定的住房

台灣地小人稠,房價居高不下。然而,影響房屋價格的最大因素是「土地價值」,年輕人需要的卻是穩定的「居住」。通常一年一年簽約的租屋,對於想要安居的人有很大不確定性;購屋雖然能夠有較大的安全感,但由於房價高昂,除了要辛苦籌頭期款,更需背負沉重的房貸。相較之下,「使用權住宅」能夠讓年輕人取得長期穩定的住房,而不必負擔昂貴的土地成本。

再者,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年輕人可能依據不同就業需求而遷移,付費使用而非買斷,能夠帶來彈性,不必被房子綁住生涯發展,更容易迎接生活上的改變。

政府維持資產價值,把建築物當「建材銀行」

當住戶以使用取代擁有,政府身為建築物的擁有者,若能長期維持資產價值,將能源源不絕提供適合時代變化的居住服務,也能降低維管的成本。

建築物是許多部件的組合體,建築、外裝、室裝、機電甚至家具家電,都擁有不同的生命週期。在設計施工階段,若能導入模組化設計及乾式工法,能縮短營建時間,減少原物料浪費。在營運管理階段,透過有計畫的維修及升級,更能充份發揮有不同使用壽命的結構、建材、內裝、機電設備等各層效能,系統性地降低資源的耗用,也減少因為整修、重建所衍生的營建廢棄物。

導入「循環建築」的概念,政府可以把建築物視為儲存建材的銀行,從一開始便設計更可保存資產價值的建築,更好維修、更易管理,才能保持最大的彈性與最大價值。甚至,在資源價格日益高漲的未來,還有增值的空間!

當住戶以使用取代擁有,政府作為建築物擁有者,若能長期維持資產價值,就能持續提供符合時代變遷的居住服務,同時降低維護管理成本。圖片來源:Lisanto 李奕良/Unsplash

「循環建築」善用每一份資源,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建築對於環境的影響巨大。全球近50%天然資源使用於營造業,也貢獻了世界近4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當全世界與台灣都積極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時,建築的減碳至為關鍵。

若能使用循環建築的方式,延長建築物的使用週期,降低維修的碳排,將能減少原生資源的開採與廢棄,也進而減少了建材的整體碳排(建築中的隱含碳),降低了滿足居住正義卻帶來的外部成本。

在社會住宅導入「循環建築」,將是帶動國內營建產業的升級的大好機會。除了台糖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台北市都發局已將循環經濟導納入《社會住宅實踐指引》。營建署應與地方政府攜手一同來推動「在社會住宅導入循環建築」,讓住戶及政府雙贏!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原文刊載於獨立評論 2023/ 3/ 14 買房還是租房?「使用權」社會住宅導入循環概念,讓住戶與政府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