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我們相信循環經濟思維,可以讓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脫鉤。 向大自然學習,連結各種角色,共同打造更好的循環台灣。

基金會介紹

我們相信

“台灣可以成為世界循環經濟領導者!”

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簡稱循環台灣),是推動台灣發展循環經濟的非營利組織。

我們熱愛台灣這片土地。然而這片土地,面臨許多威脅,包含氣候變遷、資源仰賴進口、污染及廢棄物壓力;但一路以來,台灣已經累積出許多資源有效使用的作法。而循環經濟的設計,更可以讓台灣化劣勢為契機,翻身扮演新時代的領導角色。

自2015年成立開始,我們透過溝通、倡議、串連產官學研社媒體各界,帶動台灣產業及社會轉型。我們的願景,是讓循環經濟成為台灣的日常,更能成為世界循環經濟的領導者。

我們致力於

溝通 (Communication)

以書籍、專欄、影片、報告、演講、課程、工作坊、社群媒體、大眾媒體等方式,激發大眾的想像,促成轉變的行動。

倡議 (Advocacy)

與政府、立法單位、智庫共同探討,驅動政策重新設計,塑造更適合循環經濟的制度環境。

網絡 (Network)

連結產、官、學、研、社、媒及國外組織,促進進一步的實踐及合作。

董監事
黃育徵 董事長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創辦人

台灣不僅要與世界循環經濟潮流同步,期許未來,更要作為全球推動循環經濟的代表性國家,讓循環經濟立足台灣,放眼全球成為標竿新典範。

張振亞 董事
前台北金融大樓 (股) 公司 總經理

面對台灣未來要能讓經濟活動與社會基礎永續發展,我們不能再揮霍無度,破壞台灣這塊土地與居住環境。我們希望呼籲並串連年輕世代,推動一個社會運動,共同建立零廢棄的經濟模式。

紀維德 董事
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 資深顧問

唯有實踐循環經濟,才能讓我們的地球免於資源耗竭,而循環台灣基金會透過極力推動台灣的轉型,讓這個目標的實現邁進了一大步。

張純明 董事
三福環球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源於支持黃育徵先生成立廚餘資源化發展協會之因緣而參與循環台灣基金會。「資源」及「能源」定義了國家經濟及人類生活,經濟必需以永續為理念,支持基金會為新世代台灣經濟發展而努力。

陳建志 董事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以我們共同的理想和熱情引領台灣循環經濟的風潮,並運用基金會平台提昇台灣科技及產業優勢,使台灣成為全球循環經濟的領頭羊。

張永和 董事
台灣廚餘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

台灣是資源小國,充份發揮及落實循環經濟理念,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義務。

趙辛哲 董事
前台灣摩根士丹利 執行長

「以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這淺顯有力的理念對資源少的台灣更是重要。唯有調整線性經濟下的消費,製造和商業模式,才能永續成長。

鄭惠玲 董事
飛達旅運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世界需要改變,不能再這樣消費地球。 支持有熱誠的年輕人做對的事。

執行團隊
陳惠琳
執行長

循環經濟的思維,深度檢視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也將重塑人與世界的關係。然而,循環經濟的達成毫無捷徑,答案卻在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行動裡。「成為你想在世界上看到的改變。」我始終這麼相信。

蔡亞軒
資深倡議專員

田欣怡
網絡總監

王政憲
倡議專員

循環經濟不只是製程、產品的議題,更是商業模式、政策法規、社會文化等系統性轉變,我們都將參與其中。

吳欣倫
網絡專員

認為設計師需要重新思考、定義問題,才能找出永續的解方;循環經濟是帶動轉變的關鍵!

林宗翰
法律顧問

落實循環經濟的思維及理念,讓循環經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方式。

很多人問我,為何如此投入推動台灣經濟的轉型?為何是循環經濟?

不是為了你我,而是為了後代!

台灣90%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持續倚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這樣的工業化經濟模式,面臨許多嚴峻的問題,包含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生態失衡等等。我不禁為下一代的人憂心,年輕人未來的夢想和理想在哪裡?

推動循環經濟,一個能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及能源自主的發的經濟模式,不但能催生出新的產業,也能促動台灣各行各業的轉型,它的影響成效會是倍數、全面、跨產業和跨國界的。循環經濟的創新是為會是帶動台灣轉型的關鍵「引擎」,另一方面,它也是引導台灣社會各界攜手合作、探索未來的「指南針」。透過這副指南針,我們可以如何有步驟的化危機為轉機,找到「新契機」。

二〇四〇年,我們將留給下一個世代的什麼樣的台灣?

轉型循環經濟已經不是一個選項,她是我們必然要走的一條路!我們可以用20年,一個世代的時間,有系統、有規劃地實踐循環經濟的發展思維,打造一個零廢棄與零污染的循環台灣。這條路上,沒有人是旁觀者,產業、政府、學界、媒體、社會運動者,人人都是主角。讓我們以新的成長模式,一起締造包容性的台灣。

循環台灣基金會創辦人 ​黃育徵 Charles Huang

讓循環經濟成為日常!

「讓循環經濟成為日常」!

這個宏大的願景是驅動循環台灣基金會不斷向前的動力,改變既有生產和消費模式的龐大經濟系統,必須找到能持續產生影響力的槓桿點,來深化改變並擴大規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溝通 Communication

❝ 在解決問題前,需要先對問題有共同的理解

  • ~2022 年:舉辦及參與超過230場演講、論壇、展覽與工作坊,觸及 35,000+人次
  • 2022 年推出循環經濟工作坊,共有「基礎版」與企業「進階版」
  • 2020 年:舉辦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後疫情時代」線上特別場,共有來自五大洲、18 國 1,600 人次的聽眾參與
  • 2019 年:舉辦第一屆「亞太循環經濟論壇」,共有來自 18 國超過 400 位參與者
  • 2015 年:協助桃園市政府舉辦首屆「循環經濟在桃園」論壇

❝ 循環經濟在地化,深耕符合台灣社會和產業文化的論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倡議 Advocacy

❝ 將循環經濟融入到重要政策中

  • 促成總統蔡英文2016年就職演說對循環經濟的重視——「...我們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
  • 促成循環經濟納入到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中。

❝ 政策循環化,建構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環境

  • 協助「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納入資源循環架構。並擔任重要組織委員;循環經濟相關計畫的諮詢評審委員。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 卸任 )
      • 協助委員會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架構,制定出台灣永續發展目標,並確保循環經濟相關指標的融入。
    • 環境部
      • 協助「資源回收再利用促進委員會」重新規劃「資源回收再利用推動計畫」,從廢棄物管理改以永續資源管理,採用循環經濟指標,發展出以「封閉循環」為目的的策略。
      • 促使「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強化源頭產品設計的政策設計。
    • 經濟部
      • 促成「循環經濟推動方案」的「循環材料驗證與媒合平台」計畫,強化國內物料的供需媒合,擴大產業共生的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網絡串聯 Network

多元、共好是基金會重視的核心價值。除了核心成員,還有一群充滿熱忱、專業的志工、實習生和社群一同努力。我們相信,循環經濟的社會運動,像是滾雪球一樣,只要方向正確,就會越滾越大。

❝ 串聯台灣循環經濟社群

台灣相關社群跳躍式成長,至今

  • 政府 :10個 以上部會共同推動
  • 產業 :300家 以上企業加入相關組織(包含4大國營企業)
  • 學研 :20個 以上學校、研究單位納入循環經濟
  • 社 :10個 以上組織視循環經濟為重要議題
  • 媒 :每年皆有 200-300則 以上相關報導和專題系列 

❝ 串聯台灣產業供應鏈

以特定產業價值鏈為核心,串聯產業落實循環經濟所需的學研單位、政府機關、NGO等,以促成循環經濟產業化的發展。至今

  • 串聯 40+ 個循環夥伴
  • 觸及 1000+ 個企業

焦點議題:產品服務化

  • 推動政府以公共採購支持
    • 社會住宅相關採購導入服務化原則(內政部)
    • 環保示範夜市的餐具清洗設備、餐具及抽油煙機等設備導入服務化(環保署)
    • 環保署推出七種化學品循環利用模式,鼓勵企業採行化學品服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際合作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 讓世界看見台灣,讓台灣成為世界循環經濟的領導者

  • 向多國外交代表介紹台灣循環經濟進展,包含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瑞典、澳洲、紐西蘭、日本、泰國、菲律賓、海地等。
  • 擔任2019年紐台經濟聯席會議專題演講,促成循環經濟為台紐商業合作主題。
  • 擔任2017年臺歐盟循環經濟國際研討會講者。

❝ 串聯台灣與國際循環經濟社群

  • 每年亦舉辦國際考察團,串聯國內外社群。
  • 率團參加歷年「循環經濟熱點」(Circular Hotspot),2016年荷蘭、2017年盧森堡、2018年蘇格蘭(至蘇格蘭議會分享循環經濟)。
  • 率團參加2018年「世界循環經濟論壇」、2018年「荷蘭循環經濟週」

❝ 加入國際倡議與開展合作

  • 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的單位,將此全球倡議──以循環經濟改善塑膠汙染,引進台灣社群(此倡議由聯合國環境署與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共同發起)
  • 與荷蘭循環經濟熱點 (Holland Circular Hotspot) 簽訂合作備忘錄(MOU),交換雙方推動循環經濟的推動經驗與知識,促進相關專業的交流。
  • 與荷蘭在台辦事處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推廣並促進台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