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友一起來,固碳地球好,生活也更好

大氣總儲存量約為830GT(8300億噸),土壤則約1500-2400GT(1.5兆-2.4兆噸)[3],土壤有機質的存在有助於將CO2儲存下來,因此,2015年巴黎協定的同時,也提出千分之四倡議,來倡議農友增加土壤有機質來進行固碳效益。
圖片來源:4 per 1000-土壤碳匯

集合小農匯集土壤碳匯

土壤增加碳匯可以透過增加有機質含量來進行,但台灣農地以小農居多,即便小農將自己的農地提高有機質,其產生的碳匯總量也很低,如單一或少數農友自行申請碳權核定,也會需要很高的申請費用。因此努力小農透過集結小農的參與,利用「努力小農APP」來記錄種碳過程,滿足碳權所需的外加性與資料的可追蹤性等,協助小農取得碳權。

另外,基於農夫紀錄種植活動有助於生產履歷、有機認證等,也可以協助農夫將農產品發揮價值並滿足永續發展目標 (如 SDG#2, #6, #8) 等,消費者也可透過這APP來了解個別農夫的狀態,讓消費者可選擇永續較優廠商與產品。

個別農夫依一年四季、24個節氣,計畫耕作的時間,並記錄過程中執行情況。而這些需求為農友曆上重要的訊息。基於過去農友曆已經許久未維護,因此努力小農期待能更新、彙整這些資訊,並產出一份新的農民曆供農友參考使用。

圖片來源:努力小農APP畫面擷取

循環策略實踐

  1. 系統性合作:跟農友配合,使他們在種植農作物時充分利用有機堆肥、生物炭、光合菌等有機質或有機資材。同時,農夫 (如稻米) 種植後,所剩下的稻稈、稻殼,提供製作生物炭。
  2. 高價值循環:全利用概念,將農作物除作為糧食外,其餘剩餘資材做進一步利用。

這個計畫主要要求農友能夠在執行時,同步紀錄狀況,一則記錄生產履歷,再則跟農友們交流,達到農業提升的多元目的。以生物循環檢視,主要以生產端活動為主,包含:

  • 多元種植/養殖 - 在農法上,自然農法講求的就是多元種植/養殖,間作(作物與作物間有種不同植物)、輪作(二期稻作後,現種蕎麥)、混種(作物與雜草、作物與作物)。
  • 生產優化 - 農機具的使用,如灌型農法上,播種、施肥或噴藥都改採無人機使用,讓生產效率提升。例如,10甲(近10公頃)的農地在第二期稻作結束後欲改種蕎麥,透過無人機播種輔助,蕎麥種子播種只需1天。
  • 全利用 - 農業廢資材進行處理,製作生物炭並施作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機質,或堆肥製作讓肥料使用改以有機肥料進行。
  • 運銷管理 - 努力小農APP可以讓農友將產品上架銷售,消費者也可透過此平台購買到生產履歷清楚的農產品。農友也可透過平台來作農業資材的購買或訊息的交流。

效益

  • 固碳/碳權:在技術應用上,以全球生產糧食的土地約49億公頃計算,每公頃的15公分土層若增加1%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將可蓄存46.9公噸的二氧化碳,等於蓄存12.79公噸的碳。全球每公頃多增加22公噸的土壤有機質,可蓄存約62.7GtC的碳量。
  • 生產履歷:未來將建立新農民曆
  • 銷售媒合:履歷產品與消費者建立買賣的平台

內容彙整:徐步鯤 Bruce (循環台灣基金會志工)
審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審稿日期:2023年2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