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與資源快速耗竭的全球挑戰,「教育」扮演關鍵角色。
2025年,循環台灣基金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iLink)」攜手合作,透過「循環經濟系列培訓工作坊」於北部與南部分別完成兩個梯次的教師培訓,啟發全台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探索循環經濟與自身專業的連結。培訓不只是概念學習,更是教育轉化的實踐起點,鼓勵教師將循環思維導入教學現場,培養能以系統性視野面對未來挑戰的學生。


從生活連結到生產:兩階段的循環經濟學習體驗
工作坊設計分為「循環經濟基礎工作坊」與「循環經濟主題工作坊」,以漸進方式建立教師的理解與實踐能力。
在基礎階段,教師們透過案例與討論理解循環經濟的核心精神——「以更少資源創造更多價值」,並思考如何以設計與創新取代傳統線性模式。許多教師表示:「循環經濟不只是環保概念,而是一種以系統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另有教師反思日常角色的轉變:「這讓我重新思考,我真正需要的,是『擁有』物品,還是『使用』服務。」
進入主題階段,設計以「紡織」與「農食」為主軸的主題工作坊,帶領教師從生活場景出發,理解產業鏈背後的系統轉型。參與者分享:「原本只對循環農食了解兩分,經過活動後能理解八分。」、「從紡織的單一材質設計到再製思維,重新看見教育如何帶動產業永續。」


跨界對話,開啟教育創新的新想像
循環經濟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學習知識,更在於搭建跨領域交流的平台。工作坊中集結來自金融、藝術、織品設計、企業管理、社會學等多元背景的教師,透過混合分組與共同討論,逐步開啟人文與科技、管理與設計之間的對話。
許多教師回饋指出,跨領域討論讓他們「第一次真正理解不同專業對永續的貢獻與跨域合作的可能性」,也「看到將循環思維帶入課程的多種可能」。
目前,已有多所學校開始行動,例如:輔仁大學將循環經濟融入金融、企業管理與織品設計課程,透過專題設計與產學合作,讓學生從自身專業出發,實踐永續創新。這顯示循環經濟不再只是理論,而是教育現場具體可行的創新策略。
教師是教育轉型的核心動能,邀請更多人文社科教師一起成為改變的起點
這系列工作坊的最大成果,不僅在於教師對循環經濟的理解逐步深化,更在於逐步形成跨校、跨領域的「循環永續教育者社群」。參與者在課後仍持續交流彼此的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學生回饋,形成滾動的知識與經驗分享機制。這樣的社群互動,讓教育從單點推廣,轉化為持續共學的生態網絡。
循環台灣基金會相信,教育是推動循環轉型的根基,而教師正是這場轉變的關鍵推手。若能讓更多人文社科教師理解循環經濟,並在課程中結合自身專業領域,將能啟動更廣泛的校園改變與學生行動力。
我們誠摯邀請全台教師參與「未來創新:循環經濟賦能三部曲」系列活動(最新消息),讓循環思維從課堂啟程,連結產業與社會,共同培育能以創新與永續思維面對未來挑戰的新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