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應鏈分工下,任何國家或企業靠一己之力難以做到淨零。為此循環台灣基金會提出「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 CC4CC)」 倡議,以淨零為目標,推動企業間、國家間的循環經濟合作,讓資源可以被循環使用,創造減碳效益。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淨零永續跨域小組,深入研析循環合作示範案例,12/16 舉辦「邁向淨零永續-循環合作模式之「產品服務化」發展機會」研討會,期望透過案例分析,促使廠商學習交流,一同邁向永續循環合作模式。
基金會陳惠琳執行長擔任首位講者,介紹「產品服務化」模式的不同型態和減碳效益,以及服務化如何能帶動廠商落實資源循環,提升供應鏈的韌性。研討會也邀請和泰興業(大金空調)、漾拓國際、工研院專家分享最新趨勢。
陳執行長分享,過去在線性經濟下,廠商必須要大量製造、大量販售才能維持營運,因此有了「計畫性汰舊」設計,造成許多浪費和汙染。
但隨著VUCA時代來臨,人們的生活型態愈來愈多變,移動範圍愈來愈大,帶出「產品服務化」的價值,讓生產者能用創造價值的方式來滿足使用者更多元的需求。而使用者也能在不同情境下,選擇最能滿足需求的選項。以移動需求來說,在城市裡需要的是小車,到郊外能選擇四輪傳動的車,家庭出遊時選用大型車。
「產品服務化」模式是一個從「產品」涵蓋到「服務」的光譜,依產品擁有權、計價方式不同可分成 4 種類型:「產品導向」、「使用導向」、「結果導向」和「共享平台」。舉例來說,「產品導向」是買台耐用的車,搭配保固維修的服務;「使用導向」是時下流行的汽車租賃、訂閱制;「結果導向」可以是搭乘計程車。「共享平台」常見有 Airbnb、Uber 等平台來媒合閒置的資源。
「產品服務化」為生產者和使用者、甚至是社會帶來許多好處。它讓生產者能有穩定客源及現金源,有具區隔性的市場定位。使用者能有更彈性的選擇,也能降低前期花費。服務化需要提供即時的服務,因此會帶動在地的就業,更強調以人為本,以及形成在地資源循環的網絡。
在服務化模式下,產品變成是廠商的資產。這會激發廠商運用生命週期管理思維將資產發揮最大效益,促成產品、零組件和材料能被循環運用,進而減少製造需求量,使營運活動和製造排放脫鉤。
「產品服務化」模式對台灣下一世代的產業非常重要,有機會讓台灣產業跳脫必須要不斷代工製造來獲取收益的模式,而是讓收益可以建立在知識、加值服務上。
綜合討論時,執行長強調「合作」對推動「產品服務化」的重要性。這正是因為要邁向服務化,無論在產品設計、政府或企業採購人員的思維轉變,以及預算編列方式等環節,都需要供給、需求雙方互相協調搭配才能讓服務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