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斷了絕大多數的跨國旅行。在疫情最嚴峻的2021年,桃園機場的出入境人數只剩2019年總數的五分之一。後疫情時代旅客人數逐漸回升,然而未來十年,機場仍面臨諸多的風險,如:極端天氣、氣候變遷及調適失敗、自然資源危機等。

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於6月受邀至桃園機場參與循環經濟座談會,與桃機各級主管、及桃機減碳計畫合作企業的高階主管,近百位參與者分享交流。

明日機場須具有「韌性」

黃董事長開場便提到,為了應對未來十年的種種環境挑戰,明日機場必須具備「韌性」!而韌性的重要指標之一便是「循環度」(circularity)。「全球的資源循環度是7.2%,台灣的資源循環度是22%,那麼桃園機場呢?」

黃董事長肯定桃園機場在資源循環上已經有不少作為。然而若欲邁向更高的循環度、更高的韌性,黃董事長認為必須「以終為始」,協同企業夥伴一起辨識出多元實踐循環經濟的「可能性」。未來十年的桃園機場,可以成為明日機場的國際典範!

地球「三高」:除了治標,更要治本

如何面對當前氣候變遷、ESG、碳費/碳稅等議題?黃董事長以人體健康來比喻。當出現「三高」症狀時,解方除了對症下藥,更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病因,像是改善自身的作息、飲食、運動等。

「人體有三高,地球也有三高。」黃董事長說。地球的三高分別是: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

以高碳排來說,碳費、碳稅、碳交易…等做法屬於治標,更關鍵的是正視問題的根本 (Root cause) 來自於工業革命以來「線性經濟」與「慣行農業」。換言之,「循環經濟」與「新農業」才是治本之道。沒有循環經濟與新農業,無法達到到淨零排放與韌性!

桃園機場可以成為循環經濟的示範場域

機場是一個有明確邊界的封閉系統,更容易掌握到資源的量體和流向。黃董事長認為桃園機場是落實資源循環的絕佳場域。

基於「循環經濟」及「新農業」的概念及策略,可以在食、衣、住、行等方面衍生出如:沼氣發電、可再生材料的制服、冷風服務化等⋯⋯諸多好主意。

對此,在場近百位參與者反應相當熱絡,桃園機場的主管以及多位業者會後均表示這概念深具啟發性,甚至能初步設想到可能落實的熱點。

黃董事長以馬克吐溫的話送給在場參與者,「改變,開始就是了!」

當「班班有冷氣」遇見創新商業模式「產品服務化」

「班班有冷氣」政策確實是個充滿關懷、值得肯定的政策。然而,看似單純的冷氣機採購計

不怕綠電被台積買走!再生能源新解方,跟你的每一餐都有關

企業淨零排放壓力愈來愈大,但台灣綠電供不應求,除了太陽能、風能、地熱,以及綠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