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經濟部國際貿易署「Go Green with Taiwan」全球徵案活動的海外媒體採訪,黃育徵董事長接受印度媒體 ET NOW 專訪,向國際分享台灣推動循環經濟的願景與經驗。

於訪談中,黃育徵董事長介紹循環經濟的概念以及常見的迷思,

  • 線性經濟中的利潤並不是真正的利潤;以 「2R(Redefine, Redesign)」重新定義使用者需求並設計商業模式
  • 轉變成服務型的商業模式對製造商有什麼好處;擁有物品通常是消費者的願望,如何改變心態
  • 實踐循環經濟的五個「政策槓桿」;轉型循環經濟的四個「關鍵產業」

詳見YouTube影片: Circular Economy Explained: A Conversation with Charles Huang |Brand Equity|


以下摘錄專訪內容,由主持人提問,黃育徵董事長回應。

Q:您能解釋什麼是循環經濟,及其在當今全球背景下的重要性嗎?循環經濟和線性經濟差異在哪裡呢?

線性經濟是我們今天蓬勃發展的經濟形式,從原物料開採、製造產品、販售給消費者,而消費者往往僅有一次性或短暫的使用。
線性經濟的問題,不僅僅是隨意處置資源,還包含著文化價值層面的問題,它是有缺陷的、扭曲的價值觀,是一種將利益和利潤私有化,並將成本和風險公共化作為我們日常生活或經營企業的常態價值觀。
線性經濟實際上具有重大的「外部性」,是一種退化性、破壞性和榨取性的模式。相反地,循環經濟是一種試圖消除「外部性」的經濟模式,是一種具再生性、恢復性和包容性的經濟模式。

Q:為了更清楚地理解這一點,「外部性」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是否能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它的內容?

以當前供應鏈為例,從開採、運輸、製造的過程中對空氣和水產生了很多污染,也耗用大量能資源,不僅造成氣候危機、原物料短缺,更間接地在社會層面產生外部成本,例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等,但這些外部成本並不包括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因此線性經濟中的利潤並不是真正的利潤。

Q:實際上循環經濟有什麼好處以及為什麼它很重要,導致公司政府和消費者應該認真思考這個方向?

線性經濟是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外部性的根本原因,這是每個國家都正在面臨的集體危機(Collective Crisis),若要減輕這些外部性,就必須改變經濟模式,轉向更具包容性的循環經濟。

更具體地說,循環經濟能從需求層面到市場層面造成改變,循環經濟有兩個R的概念,是指重新定義需求(Redefine)重新設計(Redesign)的商業模式;過去常說的三個R,減少(Redus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是源自線性經濟,但如果要改變經濟模式就必須從源頭開始。

重新定義需求,例如「我們不需要擁有空調,需要的是涼爽的空氣」,進而影響營銷商到製造商,改變整個價值鏈和商業模式。

Q:您建議製造商成為向消費者提供冷空氣的供應商,而消費者們並不真正擁有空調。當從所有權轉型到訂閱制,商業模式會發生什麼改變呢?

當產品的所有權從消費者轉移回製造商,製造商將會最大程度地減少維修空調的成本,更有效能地生產冷空氣,空調成為製造商財務報表中的「資產」,製造商將擁有極大的動機確保在生命週期結束時,使產品返回工廠製造出下一個設備,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進入焚化爐或掩埋場,消除大量貫穿整個供應鏈的外部性。

另外,轉型到訂閱模式對製造商的另一個好處是,在當今的模式中,銷售的空調實際上是為了過時而設計的(Planned obsolescence),這是透過「銷售產品」來獲利的方式,製造商需要不斷尋找下一個客戶來銷售下一個型號,所以產品壽命會越來越短。

服務模式中,會使製造商更有動機對資產進行長期規劃,並制定維護服務計畫──對產品進行能源節省、功能更新、效能提升,製造商將能根據收集來的使用數據,以提供更好的服務,以長久保持客戶忠誠度,並降低行銷成本。

Q:擁有通常是消費者的願望,我們該怎麼作出這麼大的心態改變,說我不想擁有一套公寓、不想擁有一輛汽車呢?消費者又該如何在推動循環經濟的實踐中發揮關鍵作用?

從「買賣」過渡到「服務」的商業模式,消費者是關鍵,所以我們嘗試讓消費者描繪出未來生活的願景,一種具有韌性、永續的生活方式。

舉個例子,在台灣,我們正在建造很多社會住宅,我們提倡社會住宅應該是使用訂閱制,特別是房屋內的設備和家具;在交通方面,若你想使用訂閱制汽車旅行,或只是想在公園裡騎自行車,你也無需擁有它們。

實際上我們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有70-75%在25-40歲之間的年輕人更喜歡這種模式。確實有消費者想擁有一些東西,也有些人不想擁有它們,所以我們告訴製造商,你需要讓兩種商業模式共存,而其中一種商業模式將為企業帶來更永續、更具韌性、風險更低的未來

Q:根據您與不同國家接觸的經驗,無論是政府、消費者還是企業,您是否看到他們對轉型持積極態度,政府是否具備長遠的視野來面對挑戰呢?他們還需要哪些政策變革或措施來支持、實踐循環經濟?

我們在台灣和歐盟都感受到政府有良好的意願,但他們也發現很難跳脫線性經濟的舒適圈,它必須是一步一步的過程,我們正在與不同國家的政府合作來推動五個政策槓桿來實現循環經濟。

  • 循環法規:過去有很多立法是為了線性經濟所設計,推動循環經濟需要不同的法規。
  • 循環採購:政府每年需固定花費大量資金作公共採購,利用其中一小部分來推動循環解決方案,將有助於那些希望向循環經濟轉型的企業發展。
  • 循環金融:政府可以利用融資工具來鼓勵企業進入循環解決方案領域;
  • 循環財稅:例如消費者決定採用服務模式,而非擁有一部手機、空調或照明設備,政府就可以將購買服務的費用設為可抵扣的稅項,作為激勵措施,同時,提供這些服務的企業其收入也可以做稅務減免;
  • 循環會計:前面提到的四個政策每個政府可以各自實行,但循環會計則需要全球協作,從線性會計轉向循環會計,需要訂定全球標準。
實踐循環經濟的五個政策槓桿
Q:循環會計的重要性是什麼?這具體指的是什麼?

循環會計與線性會計的根本區別在於,線性會計並不包括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例如,污染就不會體現在線性的會計報表中。舉個例子,在線性經濟中,折舊是一個常見的概念,折舊將材料視為一種費用,而材料會隨時間惡化,但原材料正在變得稀缺,價值應該被保存,而非被折舊處理。而在循環經濟中,資源應被視為資產反應在「財務報表」中,而非作為折舊計入。

Q:製造商被視為當今地球的最大污染者,但實際上行銷人員也在推動消費,消費者像您和我一樣購買這些產品,因此所有參與者,包括行銷人員和消費者,都應該為其所產生的污染承擔責任。您同意這個觀點嗎?

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這其實是我們目前的迷思,全球都同意所謂的「污染者付費」觀點,但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誰是污染者。許多現行政策基於製造商是污染者的假設,不過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責任,從原物料供應商、製造商,到行銷人員。因此,我們正在推動「加速循環合作,共解集體危機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ollective Crisis」,簡稱 CC4CC,讓所有關鍵利害關係人共同解決外部成本問題

Q:您認為有哪些特定行業或領域是相對適合進行循環經濟轉型的呢?為什麼?

我們正在關注的有四個主要關鍵產業,

  • 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現今的太陽能產業仍然是線性生產的,在二三十年後就會變成廢棄物,因此正在研究相關技術,讓能源生產時排放更少的碳。
  • 營建產業:營建業約佔全球碳排放30%,同時也產生約30%的廢棄物,我們需要從循環建築的角度出發,設計適合循環利用的建築。例如,將建築視為一種材料銀行,所有用於建築的材料應可恢復其原始形態。
  • 紡織產業:目前正在探討如何減少對原材料的高度依賴,轉而使用本地可用的生物資源和生物材料。
  • 食品產業:這涉及縮短供應鏈,降低運輸成本,推動從農場到餐桌的模式,也就是消費本地種植及生產的食物。
轉型循環經濟的四個關鍵產業

特別感謝 ET NOW 主持人 Sonali Krishna 的專訪。

延伸閱讀
循環採購,帶動產業升級轉型

政府和企業的大宗採購,扮演著拉動循環經濟市場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政府的公共採購力量

淨零三部曲:兼顧淨零與企業競爭力,金管會是領頭羊!

只要企業能讓淨零「好主意」也能成為「好生意」,再加上「好治理」,企業就能在落實淨

「循環稅制、會計、金融」,才是驅動企業轉型淨零的引擎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14⽇的報導,標題為「為什

國際「循環會計、金融、稅制」的進展

在既有線性會計、金融、稅制的政策與治理下,企業許多永續投資的項目,多半以「非財務

「循環稅制、會計、金融」,才是驅動企業轉型淨零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