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

淨零排放

根據 IPCC,淨零排放(Net Zero)指的是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

溫室氣體來自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使用能源和資源造成的排放。實踐淨零排放目標需要先瞭解排放來源,設法讓生活和生產活動與能資源的使用脫鉤,做到從源頭減少排放。全球排放量約 55% 來自能源的生產和使用,45% 則和工業、農業的產品製造加工過程相關。邁向淨零,除了使用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之外,必須同時從資源端來減碳,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開採和使用。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討論會議上指出,資源效率的提升是實現氣候目標不可或缺的策略,結合氣候和資源效率政策的系統性做法可帶來許多效益,包含到2050年每年可創造預估 2 兆美元的經濟效益,這將能抵消大規模氣候行動所需花費的成本。

循環經濟提供了一套新的經濟運作模式,以「製造-使用-循環」方式使用資源,減少原生物料的開採,並更有效率地運用已經開採出來的資源,這不僅省下大量能資源的使用,更在資源循環運用的過程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引導企業在減碳同時提升獲利能力,是邁向淨零的關鍵策略。

台灣產業正面臨國際淨零排放要求,遭受巨大壓力,迫切尋求低碳營運模式的做法。

循環台灣基金會提出「提高資源循環使用,減少製造量」,才是台灣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因應 2050 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企業需要立即投入了解循環經濟,發展低碳的商業模式。

要達成淨零排放,關鍵是透過循環使用產品、零組件和材料,來減少「製造」的需求。如此一來可以減少產品和零組件在製造過程的排放,以及減少原物料開採和加工過程的排放。第二個關鍵,讓產品以「提供服務」的方式來創造價值,使產業發展和製造排放脫鉤。這對製造業來說是一個化危機為轉機的契機,轉型為高知識含量與深耕顧客的「服務業」。

台灣年排放量約3億公噸,初估1/3以上和外銷出口相關,其餘和國內消費或活動相關。全球化貿易下,實踐淨零務必要靠生產國和進口國的合作。循環台灣基金會積極促成並參與以淨零為目的的國際交流會議,希望打造出國際供應鏈運用循環經濟來展開合作的示範計畫。

閱讀更多文章

IPCC 最新研究指出,從需求端的行為改變能創造 40 ~ 70% 不等的減碳貢獻,是邁向淨零的關鍵。年輕世代將影響未來市場的需求,將能帶動產業的營運模式改變,是推動2050淨零最關鍵且需要長期溝通的族群。循環台灣基金會正集結年輕人共同討論,如何重新定義淨零生活下的需求。邁向淨零的未來,需要打開更多的可能性。

閱讀更多文章

延伸閱讀
盧森堡經驗:不合作,就沒有循環經濟

人口僅有50萬人的盧森堡,人均GDP卻是全球之冠;小國的生存之道是「合作」。盧森

加入千分之四(4‰)倡議:糧食安全與氣候所需的土壤

4‰倡議(The 4/1000 Initiative)為利馬-巴黎行動議程(LP

循環經濟是實踐淨零排放的重要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