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出資源、種出驚豔的農村文化

300多年前英國文學家山繆・強森就提醒我們:「農業不但帶給國家財富, 它帶給國家一個唯一可以稱作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財富。」一語道盡了投資發展「新農業」的必然性。

台灣的天然資源貧瘠,八○%以上原物料仰賴進口。我常開玩笑形容「廢棄物是台灣唯一的在地資源」,但其實農業更是台灣在地資源的來源。過去我們將農業單純視為食物、飼料和肥料的生產,實際上,農業所能提供的潛能,遠遠超乎我們想像!

以一頭豬為例,除了肉品還有什麼價值呢?豬糞尿可以產生沼氣能源,剩下的沼渣、沼液做成肥料,回歸農業使用;豬鬃能做成刷毛,血液和豬腸除了做成豬血糕與四神湯外,更能製成血清與縫線!丹麥養豬業已經發展出超過一八○種的產品,除了豬叫聲之外,整頭豬都有經濟價值!

其實這就是「五加二」發展政策中「新農業」的精髓:不局限於食物、飼料和肥料,只要產官學研攜手合作投資「生物精煉」的發展,就能讓農產品加值,成為再生能源、肥料添加物、醫療藥品、創新生質材料等產品,帶給地方無限商機和就業機會。

新農業更蘊含「零廢棄、全利用」的目標,其實所謂的「農業廢棄物」都含藏著豐富的生物質,能夠萃取大量價值!甘蔗採收利用完的農廢就是如此。製糖後所產生的蔗渣,搖身一變成為太空包,種完菇類後又可再化作堆肥。只要我們善加規畫,農業本是一個零廢棄的循環經濟體!

此外,打破「人定勝天」的迷思,以生物和生態為師,「道法自然」的仿生研究會帶來科技創新,也該是台灣「新農業」發展的範疇。

可見,新農業會讓農村文化更驚豔。農業的根本在於維護人和大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確保大自然擁有喘息空間,打造清淨友善的生活環境。為了實現新農業帶來的多元價值,我們只要負責任地呵護空氣、水、土壤、陽光與生物之間的循環,農地自然就會被活化,農民生計會受到保障,進而打造出生機盎然的農村。

因此「加二」中「新農業」政策推動和目標,就是透過歸零思考、系統規畫和資源整合,結合「產官學研社媒」的能量,重新定位和展現「農業」在台灣未來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角色!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今周刊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循環經濟結合新農業

有鑑於國家需要有更長遠、宏觀、創新的政策規劃,行政院在2016年推出「五加二」創

全豬零浪費 創造「新農業循環網絡」

以循環經濟「高價值全利用」的精神,歸零思考,重新設計未來十年台灣畜殖產業加值鏈的

新農業,從復原大自然循環開始

長久以來,台灣社會面對水和空氣被汙染缺乏危機感,但殊不知更嚴重的,是土壤被侵蝕、

發展循環型新農業,三路並進

聯合國4月中旬的「世界糧食危機」報告中警告說:「新冠肺炎大流行引發的動盪,可能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