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爆炸的倫敦,面臨著艱鉅的都市治理挑戰。在倫敦,不只是人與人爭地,連廢棄物也在與人爭地。倫敦廢棄物與回收委員會要用「前進倫敦」、「循環倫敦」以及「資源倫敦」三部曲,幫助倫敦成為永續發展的都市。
倫敦,不只是英國首都,也是歐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其經濟規模幾乎直逼荷蘭全國的GDP。由於強大的經濟吸引力,每年大約20萬海外移民來到倫敦,再加上年輕的移民人口具有較高的生育率,使得倫敦的人口成長率在2010-2015年間達到全英國人口成長率的2倍,官方估計倫敦人口在2050年將會達到1100萬人。在腹地有限、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讓倫敦準備好應付人口大爆炸的未來,是都市治理的艱鉅挑戰。
話雖如此,倫敦所面臨的課題其實不只在未來,現下就已經有一個大難題浮現:廢棄物。根據統計,2016年大倫敦地區總共收到370萬噸廢棄物,體積足以填滿超過1,500座奧運標準泳池。原來不只是人與人爭地,連廢棄物也在與人爭地,於是愈來愈多的廢棄物被送進焚化爐,而回收率卻略為下滑至2010年的水平。
事實上,垃圾危機並不是這一兩年才浮現的事,這也是為何倫敦市早在2008年就特別成立了倫敦廢棄物與回收委員會(London Waste and Recycling Board, LWARB),以專責處理倫敦的廢棄物與回收議題。自從LWARB成立以來,超過5,700萬英鎊投入在了各種改善廢棄物管理的計畫中,但這改善的步伐與成效顯然還不夠快、不夠好。因此,LWARB在2017-2020年的發展藍圖中規劃出一個新的架構,透過三項計畫的強化與整合,來促進一個能夠回應都市發展挑戰的永續模式,它們分別被稱作:「前進倫敦」(Advance London)、「循環倫敦」(Circular London)以及「資源倫敦」(Resource London)。
Circular London:循環經濟作為都市永續治理的解方
LWARB於2017年發表「倫敦循環經濟路徑圖」(London’s Circular Economy route map),正式宣告倫敦將致力邁向一個循環經濟的未來,並且為這個目標擬定了重點方向與策略。為何倫敦會選擇訴諸循環經濟作為該市永續治理的解方呢? 如前文所述,過去只著重於廢棄物管理和降級回收的模式,並不足以回應倫敦這種持續成長的大都會所面臨的環境與社會難題。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線性經濟模式之下,經濟愈是成長,意謂著愈多的生產與消費,因此形成愈多的廢棄物,導致城市生活條件逐漸惡化,而僅以降級回收來回應這樣課題,將永遠來不及抵銷城市每天快速累積的廢棄物。
LWARB鎖定了都市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產生廢棄物的5大產業,擬定其循環經濟的發展策略:營建(住)、飲食(食)、衣著(衣)、電子及塑膠產品。為此,LWARB委託ARUP顧問公司執行一項研究,分析出9種有助實現循環經濟的創新提案,包括3D列印(Addictive manufacturing)、模組化(modularity)、交換平台(Exchange Platforms)、以租代買(Leased assets)、都市分析(Urban Analysis)、智慧型預測保養(Smart Predictive Maintenance)、共享平台(Sharing platforms)、都市農業(Urban farming)和電射蝕刻(Laser-etched branding)。若是能夠影響這五大領域的企業,促使他們應用這些策略來改變其生產模式或商業模式,ARUP估計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倫敦將可以在15年內實現超過60%的廢棄物減量。
Resource London:持續優化的廢棄物管理模式
倫敦當然不會自滿於上述的目標而已,除了發展有利於減少資源浪費的先進科技與新興商業模式,如何透過更佳的廢棄物管理以提升資源回收率也是重要的工作項目。倫敦的目標是在2020年之前將家戶廢棄物回收率提升至50%、事業廢棄物回收率提升至75%,以及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提升至95%。
由於廢棄物管理是由自治區(borough)政府負責,LWARB體檢了大倫敦地區24個自治區的廢棄物管理政策,並且研究海內外大都會(如紐約、巴黎、東京等)成功的大廈型社區廢棄物管理模式,以期為自治區政府提供寶貴的政策建議,讓它們能夠提升轄區內的廢棄物管理成效。LWARB更估計回收產業將為倫敦創造將近3成的新就業機會,僅次於租賃活動,對於受到失業率攀升所苦的倫敦都會區來說,可是極大的誘因。
Advance London:錢進倫敦,倫敦前進
談到都會區的高失業率,相信人人都認同經濟轉型的必要性,但是阻礙我們的往往是最現實的「錢」題。倫敦作為歐洲的金融中心,當然不會忽視這個課題。在它的循環經濟路徑圖中,首先點出實現循環經濟的7大要素,分別為溝通、合作、政策、公共採購與市場發展、資金、企業支持以及先鋒計畫的示範。其中便可看出,倫敦極為重視市場機制與資金溢注的重要性,讓循環經濟真正地成為一種「經濟」模式。畢竟企業轉型的風險不可謂不小,若缺乏資金與技術的支持,以及一個充滿機會的市場,全面性的變革將會很難發生。
統計顯示,倫敦有8成的商業活動是來自微型企業,而微中小企業整體就創造了全市將近一半的營業額。充滿活力與創新的微中小企業被LWARB視作推動循環經濟的先鋒部隊,「前進倫敦」計畫便特別針對微中小企業提供循環經濟諮詢服務,企業主一方面可以取得技術協助,也可以尋求投資來源或補助,並且能夠與供應鏈上下游廠商連結起來,讓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與傳播。
LWARB作為倫敦邁向循環經濟的主要推手,於今年闖進循環經濟大獎(The Circulars Award 2018)公部門分類的決選名單,可見階段性成果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倫敦市府所展現出來的政治決心與公私部門之間的資源整合、緊密合作,並且在過程中兼顧「循環」與「經濟」兩者的重要性,或許是我們可以從倫敦經驗中學習到的寶貴一課。
作者:林詠心(循環台灣基金會特約作者)
核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