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 2035 循環台灣

如何根除社會資源失衡和短缺的問題?想像20年後的台灣,要給下一代什麼承諾, 抱持凡事皆可為的態度,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就會浮現。

過去幾年很榮幸受邀在許多場合分享「循環經濟」,我多次以「邁向二○三五循環台灣」為題。很多聽眾好奇,為什麼是二○三五?

你是否想過,今天出生的孩子,二十年後要面對怎樣的社會?翻開新聞,看到環境惡化、生態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氣候變遷等各層次問題,我不禁更著急,我們要留給下一代怎麼樣的台灣?

工業革命至今的「線性經濟」,其實是種退化型的經濟模式,正是造成以上問題的結構性成因!「大量使用資源、快速生產及刺激消費」被視為帶動線性經濟成長的唯一動能。在這樣的本質之下,「利益私有化,成本公有化」成為常態,業者努力創造盈利,面對產品製造、生產和使用過程對環境的負面衝擊顯得無感,即使資源失衡和短缺已成必然,社會大眾經常各持己見,造成許多衝突及紛爭。

我們需要一個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根除和矯正百年來線性經濟累積的問題,打造嶄新、正向的發展途徑。我們不能持續地以舊模式、舊思維來面對未來挑戰。「循環經濟」就是這個新的、再生型的經濟模式。換句話說,期待不一樣的未來,就要從凝聚不一樣的價值、做不一樣的事開始!你或許會問:「會不會太理想,太樂觀了?」但我認為,堅持理想,把達成目標的時間拉長,不圖捷徑,一切皆可為!

過去幾十年來,和企業或公部門探討時,我深深體會,若限於一、兩年,甚至長至五年,就想達成理想和目標,常得到「不可能」與「做不到」的答案。但當我們用十、二十年來思考,看到的世界就會不同,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就會浮現,帶來正向的思惟和可能性。

今天台灣整個社會急於尋找亮點,但亮點是短視,還是長遠永續的?有多少人真心想像思考,規畫二、三十或四十年?產官學研社媒,有多少是對下個世代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價值做深切剖析?

我們需要集思廣益,今天出生的小孩踏入社會時,我們會留下什麼樣貌的台灣?這個世代的責任,需要我們以凡事皆可為的態度,放眼想像,更值得大家攜手努力。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今周刊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不循環」的外部和機會成本

最近跟民間企業討論政府的產業政策時,有些業者已經體會到循環經濟,是確保企業永續發

世界經濟論壇:讓循環經濟成為主流的三個途徑

現在,是攸關未來歐盟循環經濟政策的重要時刻。歐盟委員會在上個月撤回了循環經濟套案

從「五加二」到「五乘二」

台灣的經濟發展長期仰賴進口資源及以「降低製造成本」的代工模式,面對全球資源耗竭的

推動循環經濟真正的「基礎建設」

無可否認,近兩百年來的工業革命,的確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進步和便利,但從「開採→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