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加二」到「五乘二」

「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為何不直接寫成「七個產業創新政策」? 因為加二「循環經濟」與「新農業」不是產業,而是台灣各個產業進行源頭再造和企業發展時該有的關鍵DNA。

台灣的經濟發展長期仰賴進口資源及以「降低製造成本」的代工模式,面對全球資源耗竭的危機時有著高度風險,長期將成本外部化的發展模式也已無法持續。台灣該如何轉型呢?

政府推動的五大產業創新計劃「亞洲・矽谷、生醫產業、綠能科技、智慧機械與國防科技」,要是繼續依循著現有的線性模式發展下去,仍會遇到同樣的侷限。因此政府將「循環經濟」與「新農業」注入五大產業,除了要在短期內加速五大產業的升級以外,也希望長期帶動台灣各行各業的轉型和再造,更重要的是催生出創新、永續循環型的新產業。由此可見,「加二」是政府更上位、更全方位的國家轉型政策:

一)設計一個邁向零廢棄,和原物料脫鉤以及兼顧內外部成本的「循環經濟」模式:透過重新設計、商業模式、提升能資源效率,能降低原料供應風險,從源頭避免汙染與廢棄物的產生。像是透過「預防性維修」及「再製造」,讓工具機及與引擎延長生命週期。智慧機械與國防產業不僅能減少能資源耗用及供應風險,更能專注在了解客戶需求,成為密不可分的長期夥伴。

二)重新定義和策劃兼顧經濟、環境和生態永續價值的在地、再生型「新農業」:讓農業的經濟價值不再限於糧食、飼料和肥料的生產,更能多元發展,提供其它產業所需的生質原料與能源。發展新農業也需要兼顧到土壤和水資源的復原、環境的淨化和生態的平衡。如,我們能透過「廢棄物資源化」讓禽畜糞尿轉化成沼氣發電與有機肥,將所謂的外部成本轉化成有價資源,為綠能科技帶來動力。也能夠將豬血、豬腸以「生物精煉」的方式,轉化成血清與醫療縫線的高價值產品,成為生醫產業的原料來源。

很多人誤會「加二」是政府訂定了五大產業政策之後,再補加上去的兩個產業;其實政府的「五加二」不但不等於「七個」產業政策,它具有「五乘二」的倍數效應,因為加二「循環經濟」與「新農業」不是產業,而是各產業邁向源頭再造、轉型的關鍵 DNA。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今周刊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國營企業拋磚,豬農總動員

除了非洲豬瘟的防疫課題,台灣養豬產業也面對著地方民眾質疑、進口豬肉叩關的挑戰。除

推動循環經濟真正的「基礎建設」

無可否認,近兩百年來的工業革命,的確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進步和便利,但從「開採→製

改變對政府的期待,人人有責

半世紀來,台灣在民主化的路上歷經多次動盪,成功形塑一個高度重視人民自主的政府,但

當「班班有冷氣」遇見創新商業模式「產品服務化」

「班班有冷氣」政策確實是個充滿關懷、值得肯定的政策。然而,看似單純的冷氣機採購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