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利用溫網室:多贏模式

颱風過後,破損的溫網室成為台灣農村的常景,等待農政單位編列預算補助農友們的損失。 我們該如何結合溫網室設施業者、農友和農企業,一起面對這種年復一年的現象?

溫網室農業在台灣快速成長,全國超過一萬公頃的農地使用溫網室,卻也面對到颱風的嚴峻考驗。但隨著極端氣候頻率跟強度不斷增加,加上溫網室的強度不足,光一次颱風就能造成超過五千萬的損失。因此農委會鼓勵農民改用強固型溫網室禦颱,補助金額也從以往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預計五年內投入七十億,推動兩千公頃強固型溫網室。

這卻引發了搶建潮,包商不僅忙到沒空修護損壞的設施,更由於原材料遭到壟斷,加上修護跟新建的雙重需求,導致了缺料與漲價的問題。缺乏設計規範與資訊不足,保險也難以究責理賠,常讓農民吃了悶虧。雖然農委會已在研擬相關標準,但當設施商以硬體設施計酬,以省工省料來賺取利潤,自然就不會做更好的設計、選擇更好的材料與工法。缺乏宏觀和專業的評估數據,如抗風強度分級、標準施工法、材料安全係數等,也讓業者難以升級。

在農友吃悶虧、設施商無法升級,農政單位備受各方壓力的「多輸」狀況下,如何設計出「多贏」模式呢?

我們可以照循環經濟的精神設計出創新的商業模式:農民和農企業並不需「擁有」溫網室,而只要「享用」這些設施所提供的防風、溫溼度控制與環境監控等「功能」。在此模式下,農友和農企業不需「購買設施」,而是以租用地模式支付「使用服務」費;設施業者則以「服務、諮詢與技術升級」來贏得客戶的信賴。農友和設施業者對溫網室的品質要求會是一致的;耐久的設備、模組化的設計,容易維修與移地使用,大幅延長使用壽命,減少資源浪費,落實產業升級與轉型!

「循環型」溫網室設施產業是一個「多贏」的商業模式:農民、農企業能專精於農產品的生產管理;農政單位能以「長期投資農業設施產業的升級」,取代「短期一次性補助費用的浪費」;設施業者能降低對原物料的依賴,專注品質和技術的提升,以差異化的服務設計打進國際市場;讓破舊不堪的溫網室,礙眼的農村景象走入歷史!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今周刊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循環型」採購,加速轉型

兩年多來,政府如火如荼地推動循環經濟,對很多業者而言,循環經濟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議

加入千分之四(4‰)倡議:糧食安全與氣候所需的土壤

4‰倡議(The 4/1000 Initiative)為利馬-巴黎行動議程(LP

國營企業拋磚,豬農總動員

除了非洲豬瘟的防疫課題,台灣養豬產業也面對著地方民眾質疑、進口豬肉叩關的挑戰。除

循環經濟結合新農業

有鑑於國家需要有更長遠、宏觀、創新的政策規劃,行政院在2016年推出「五加二」創

新農業,從復原大自然循環開始

長久以來,台灣社會面對水和空氣被汙染缺乏危機感,但殊不知更嚴重的,是土壤被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