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街上隨處可見的咖啡店和手搖飲料店買杯咖啡或茶飲,已經是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已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產業。大家可能不知道,你我手上拿的紙杯、塑膠杯,全台灣一年消耗量高達15億個,疊起來的高度竟超過 4 萬座 101 大樓!這些用完即丟的飲料杯,表面上都進了資源回收桶,但實際上大部份都沒有確實被回收!
冬日的上班族雙手捧著暖暖的熱咖啡,夏日酷熱難耐的民眾走進滿街都是的手搖飲料店,路上人手一杯飲料,已經成為台灣人習以為常的街頭景象。蒸蒸日上的咖啡與手搖飲料經濟背後,是外帶紙杯和塑膠杯用量的暴增。根據環保署統計,包含紙杯、塑膠杯在內的飲料杯,國內一年至少使用15億個,疊起來的高度可以達到 4 萬 4 千座 101 大樓。
這些喝完即丟的一次性容器,從飲料杯、吸管到吸管套、膠膜,給消費者帶來很大的方便,但這些「難分難解」的廢棄物,卻給地球帶來嚴重的負擔。除了生產紙杯需要耗用大量紙漿、水電與原油之外,產生的大量廢棄物已嚴重危害台灣的自然環境。
全台灣一年消耗的15億個杯子中,有10.5億是紙杯。紙杯在分類上,屬於立體的「紙容器」,並非平面的「紙」。兩者在回收上需要不同的流程,無法一併處理。紙容器為了要讓成品可以耐油、耐水,所以在紙容器內部附著一層極薄的塑膠材料,稱作淋膜。
要正確回收紙容器,需要使用特殊的器材、設備,將淋膜與紙類分離成再生紙漿與塑膠二次料,程序相當繁瑣,加上政府回收補助金低,導致經濟效益低落,所以台灣一般回收場並沒有技術及設備,全台灣目前只有一家廠商在回收紙容器,回收率只占全台消耗總量的十分之一不到。絕大部分的紙容器都只能被送入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不僅浪費資源,也對環境造成極大的負擔。
塑膠杯、塑膠吸管、塑膠袋帶來的問題更大,甚至已經引發生態危機。 根據英國艾倫 ・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與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共同研究,每年全球有80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如果我們不做出任何改變,到了 2050 年,海洋塑膠垃圾將和魚類一樣多。
不少國內外紀錄片已將塑膠垃圾問題呈現在世人眼前。我們可以從《塑膠海洋》看到人類如何長期濫用塑膠,危害環境與人類自身。台灣公共電視製作的《我們的島》,也記錄了台灣沿近海的塑膠汚染問題。
面對日益嚴重的塑膠垃圾問題,許多國家政府已開始制定、實施減塑、禁塑的法律。除了一直都是環保領航者的歐盟國家之外,非洲國家其實在限塑上也非常積極。從2005 年至今,已經有超過六成非洲國家實施限塑超過六成的非洲國家採取限塑政策。
像是盧安達(Rwanda)政府就明文規定「禁止全國使用塑膠袋」。旅客一踏入盧安達首都基佳利國際機場(Kigali International Airport),即便放在行李箱裡的塑膠袋也會被視為違規,而被機場檢務人員沒收。盧安達官方更從 2008 年起,禁止國內廠商生產任何塑膠袋。
政府行動之外,全世界很多民間團體從消費者、使用者角度,積極推動減塑、無塑,甚至是零廢棄的生活方式。台灣也沒有缺席,例如臉書公開社團「不塑之客」,成員已超過17萬人,每天都有人分享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不塑行動,包括自帶環保餐具餐盒、環保袋、環保吸管、環保杯等等。不但可以減少廢棄物產生,也能吃得更安心,不用擔心塑化劑問題。
部份生產製造、提供塑膠製品的企業界,也已經加入限塑、禁塑行列。
麥當勞(McDonald's)就宣布從2018 年9月起,英國、愛爾蘭門市全面將塑膠吸管改成紙吸管,美國也將跟進執行,計畫在2019年完成全面淘汰塑膠吸管的目標。星巴克(Starbucks)則宣布在2020年前,全球所有分店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以生物可分解材料吸管與特別設計的杯蓋取代。
在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與聯合國物環境規劃署的合作下,更促成「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New Plastics Economy Global Commitment),包括可口可樂等知名品牌在內的全球250個單位,承諾推動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
儘管政府、企業、民間都已經開始行動,全球推動減塑、禁塑的努力,效果仍然有限。例如台灣政府從 2011 年開始就推動優惠措施,鼓勵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但到目前為止,自備比例始終停留在一成左右。因為不少人認為隨身攜帶環保杯太麻煩,也省不了幾塊錢。商家為了讓客人方便,也盡情地提供一次性飲料杯、封口膠膜和吸管。
其實,在禁塑、限塑,或改用環保材質這兩個選項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用完即歸還」的共享經濟模式,從根本解決一次性飲料杯的問題。
下一篇,我們就會介紹「環保杯租賃服務」在德國與台灣如何推行,台灣商家與新創團隊的實踐案例!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