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有經驗,在炎炎夏日室內有冷氣是十分舒暢;但室外迎面撲來的卻是惱人的熱氣和滴水,很不舒服。根據環保署統計:
台灣每年約有5萬公噸,相當於90幾萬台的冷暖氣機報廢,加上冷媒逸散等環境污染的隱憂。這些問題都是冷氣機所隱含的環境外部成本。
面對全球性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多數空間缺乏隔熱設計,只靠冷氣機降溫會造成更多能源浪費,有違節能減碳的全民運動,且廢熱又再提高室外溫度,導致惡性循環。
從善用每一份資源的角度來看,除了冷氣機本身,冷風,冷凝水和熱氣都是可用資源。
藉由重新設計冷凝器、壓縮機等重要零組件,使其易拆解維修、易升級、易回收,以零廢棄原則不斷循環使用。空氣中的含水量高,冷氣製程中所排放出來的冷凝水可以轉換成乾淨飲用水,或是生活用水,用於澆花、洗滌用途,不但省錢也具節能減碳效益。而廢熱回收能讓行人穿梭在大街小巷時,不需忍受熱風的襲擊,還可以成為家中熱水加溫的來源之一,減少電力或瓦斯的支出,也同樣具有節能減碳的效益,一舉多得。
公部門透過採購的影響力,可以鼓勵和帶動冷氣製造業者,重新設計出零浪費、零排放的「循環型空調」系統,將冷凝水、熱氣、冷媒與冷氣零組件有效回收運用,達到零排放、零浪費的「高價值循環」,發揮多元的經濟、環保和能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