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要當先行者,立即探索循環經濟新契機

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指出企業在面臨淨零排放如海嘯衝擊的時刻,應有將危機化為轉機的心態,從跟隨者變成先行者,立即投入15%的精力來了解循環經濟,突破減碳困境,打造新營運模式。

以行政院近期通過的「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為例,其中「生生用平板」就可以是讓企業投入循環經濟,發展服務化來創造多贏的機會。此筆預算如不採傳統「買斷平板」的模式,改為採購「平板服務」,可讓使用者校方只需專心教學,不必擔心資產的維修管理。當產品擁有權回到廠商,廠商對產品的責任也從生產、銷售延伸到使用和處理階段,廠商有誘因盡可能維持平板的使用功能來創造營收,導入模組化設計讓平板易維修,零組件都能再被運用,達到獲利和「製造」、「能資源使用」脫鉤。這讓行政院的政策能有多重效益,兼顧教育、減碳和產業低碳發展。除了電子產品的使用外,生活中食衣住行各式需求和生老病死各階段,都充滿重新設計的機會。企業應戴上循環經濟的眼鏡,挖掘新契機。

「生生用平板」政策預計導入61萬台平板至校園

循環經濟是企業的現在進行式

台灣製造業處在原物料需進口,成本比別人高,需承擔減碳責任,以及面對品牌要求ESG,成本又要低的困境。黃董事長呼籲企業應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理解循環經濟已不再是選項,而是必走的路。

事實上,循環經濟已是企業的現在進行式。例如有廠商從產品和服務的重新設計做起,不賣化學品,改租賃化學品;不賣衣服,而是提供永續制服的服務。從農食業、化工業、紡織業到設備業都有許多運作成熟的實例。企業更深一層是從組織面著手,成立循環經濟專責小組,整合各部門資源;以及導入循環經濟的內部訓練,讓組織建立共同語言來探討新的營運模式。推動循環經濟沒有捷徑但有路徑,從現在起步就是成功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的開始。


啟動組織內循環經濟的討論:

相關報導

循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