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循環促進法》是打造淨零、韌性企業的「胡蘿蔔」!

 文章要點摘錄

1. 現行企業運作過程有許多「被錯置的資源」,作為廢棄物處理導致資源浪費又耗能,也不符合全球減少排放的目標;

2. 以促進取代管制的策略,可以幫助政府省去很多外部成本,例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甚至是人民健康,可轉為更多鼓勵與誘因,讓企業感受支持;

3. 以「循環三部曲」打造「胡蘿蔔」,在「好治理」、「好主意」、「好生意」三者互相作用,讓企業獲得循環商業模式轉型的機會


以下為本文

「2050淨零排放」是全球一致的共同目標,揚棄線性經濟模型,改採循環經濟,勢在必行。環境部正在研擬《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希望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目標,對此,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提出他的意見與倡議。

工業革命以後,從開採原料、製造產品到消費後丟棄的流程,不停地將資源變成垃圾的「線性經濟」模式,主宰全球發展、刺激經濟成長,但同時更快速消耗地球有限的資源,產生大量廢棄物,為環境與生態帶來危害。

因此,人們向運行億萬年、至今仍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循環系統,取經「循環經濟」的模式,透過在源頭端重新設計產品、零組件及包裝,打造出可以自然分解、回歸土地變成養分,或易拆解、可再次讓製造業利用的材料,如此一來,廢棄物就不會被產生,得來不易的地球資源也能被善用。

循環經濟沒有廢棄物 只有被錯置的資源

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廢棄物」一詞徹底消失,因為被重新定義為「資源」。像工廠剩餘的邊角料、廢熱與廢水,農業的畜牧糞尿、果皮殘渣,以及被消費者用到損壞棄修的用品等,重新進入「產品服務化」商業模式,也就是生產者從「賣產品」轉為「提供服務」、消費者從「購買產品」改為「購買使用服務」,資源就不會被當成廢棄物,還能增加被循環利用的機會。

在台灣,循環經濟議題也受到政府部門正視,蔡政府在2016年將循環經濟列入「5+2」產業創新政策之一。而環境部則是更早關注廢棄物資源化,在2005年時,為了確保廢棄物成為具有經濟價值、流向清楚、不會被隨意棄置的再利用產品,開始討論整併原本施行多年的《廢棄物清理法》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兩法以下簡稱「廢再兩法」)。

在蔡政府「5+2」循環經濟產業幕後推手、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的眼中,許多工業產生的廢棄物,其實是「被錯置的資源」。他舉例指出,化學公司生產染料時,會產生自己利用不到的含染料熱水,根據現行的「廢再兩法」,熱水會被歸類為廢棄物,不能賣給附近需要染料和熱水的紡織染整廠,化學公司必須花錢將熱水降溫後排放、棄用,染整廠則需要使用能源來加熱染料水。

不過,民間環保團體提出政府缺乏源頭管理機制、未制定總量管理辦法,以及擔心有害廢棄物混雜在再利用產品等意見,引發對「廢再兩法」合一的爭議。

「『廢再兩法』合一談了快20年了,卡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舊法裡,有很多既得利益,一旦要修改法規,就會有被政治化的議題出現,導致法難修。」黃育徵直言。

為了下一代福祉著想,將推動循環經濟視為人生志業的黃育徵,以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一句話:「不要跟舊的問題搏鬥,應該創造新的議題,將舊問題取代。」向政府提議打造全新的《資源循環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

「循環三部曲」胡蘿蔔 公私合作的好策略

在黃育徵的看法中,「廢再兩法」建立在線性經濟模式上,是產生廢棄物的事實後,才來用管制、處罰辦法,解決廢棄物處理問題,因而導致企業保守、被動,僅將資源投入在符合法規的必要設施與技術,缺乏主動創新的能力;而《促進法》採用循環經濟思惟,認為萬物都是資源、無任何廢棄,舉凡有關資源的問題,均能以《促進法》的鼓勵策略,幫助企業減少廢棄物,進入良性資源循環。

「《促進法》做得好的話,日後就會慢慢減少對『廢再兩法』的需求。」他口吻堅定地說。為了讓各界了解循環經濟,他帶頭做起示範,過去擔任台糖董事長時,就主動向蚵農收購廢棄蚵殼,加工製成碳酸鈣,用於肥料、保健食品,「廢棄蚵殼在漁村馬路邊堆得到處都是,沒有好好被利用。我們用1公斤1元向蚵農買蚵殼,並且要求蚵殼的品質,然後蚵農會仔細清洗、整理。他們很高興地說,這比賣蚵仔肉還好賺。」因為蚵殼是能賣錢的資源,政府可以省去很多外部成本,例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甚至是人民健康

在農業領域,農業生產與大自然偕行,黃育徵倡議的循環經濟,影響力劍及履及,「大自然沒有浪費的東西⋯⋯像農業部推動得很快,將農業廢棄物改稱農業剩餘資源,研發很多利用農業剩餘資源的技術。」

而環境部立法的邏輯亦有轉變,從聚焦處理末端廢棄物,轉為主動從源頭管理資源流向,進而推動《促進法》。原訂於今年3月底,環境部預告《促進法》草案,但因彙整各方意見,須細緻化處理,因此暫緩。而曾多次向環境部遞交意見的黃育徵則再次呼籲,《促進法》應成為企業的「胡蘿蔔」,建議環境部提出更多鼓勵與誘因,讓企業感受支持。

黃育徵表示,《促進法》需要政府跨部會與企業合作,可採用「循環三部曲」作為全方位系統性的治理策略;首先,經由「好治理」確保產出具有循環6E效益*的「好主意」,「好主意」可以從五大循環機會、由政府與企業合作盤點,再透過五大政策槓桿讓「好主意」變成有商機的「好生意」,驅動企業在有利可圖下,加速轉型;最後再回到「好治理」,政府與企業須固定追蹤、審核自己組織內的五大治理範疇,包含領導力、績效考核、循環預算、人員培訓、營運效益等。

於是,在「好治理」、「好主意」、「好生意」三者互相作用後,企業不僅獲得循環商業模式轉型的機會,同時包括政府在內的所有參與方,也可以共同打造追求韌性發展的平台,推動台灣發展循環經濟與韌性社會。

循環6E效益:Economy 經濟、Environment 環境、Energy 能源、Ecology 生態、Employment 就業、Education 教育

原文刊載於 商業周刊 2024/5/6 《資源循環促進法》是打造淨零、韌性企業的「胡蘿蔔」!

讓好主意變成好生意:期待一部以胡蘿蔔取代棍子的《資源循環促進法》

行政院環境部正在推動《資源循環促進法》(簡稱《促進法》)。此法的宗旨,顧名思義是

生質能產業化,如何推淨零一把?

3月底國發會公布「淨零路徑」後,很多人看了馬上表示很困難、做不到。如果我們持續用

運用三大策略,建立靈活且低碳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各國政府與全球企業付出這樣多的努力,為何碳排還減不下來?「那是我們還沒找到會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