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企業的挑戰不在「技術」,而是「治理」

當全球市場紛紛將「循環經濟」納入供應鏈準則與投資評估時,企業正面對一場看似技術升級,實則攸關治理能力的考驗。

循環經濟不是回收、再生或減碳指標的堆疊,它真正改變的是企業營運的邏輯——從部門分工走向跨部門協作,從各自為政的供應鏈,走向上下游的價值共創,更進一步,擴展為跨產業、跨領域的集體行動。

正因為這是一場「系統性的轉型」,它比許多企業領導人預期的都來得困難。挑戰從來不是看不見趨勢,而是企業要如何真正啟動。

企業從部門分工到跨部門合作:「如何讓內部動起來」

多數企業領導人在面對循環經濟時,最常說的話是:「我們知道這很重要,但部門之間推不動。」企業啟動循環經濟時,往往以為遇到的會是技術與資金問題,但真正左右成敗的,卻是組織內部的治理架構與部門間的本位主義。

在台灣產業界,永光化學是少數早早意識到「循環經濟必須從治理開始」的企業。這家材料化學公司深知,循環經濟不僅是製程升級,更需要從治理層級打開部門對話,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

早在2017年,永光便成立「循環經濟推動委員會」,由總經理擔任主委,結合各部門主管組成跨部門小組,將循環目標納入組織治理架構。這套治理機制也落實為日常行動——透過定期讀書會、跨部門討論、以及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培訓內部種籽講師,讓循環經濟不再停留在高層政策,而能落地於部門日常。

永光的經驗提醒所有企業領導人:循環經濟不會靠一紙宣示發生,而是來自治理結構與部門行動的系統性升級。(延伸閱讀:化學產業:邁向淨零排放的促進者 「永光化學培育內部種籽講師,擴大影響力」)

永光化學舉辦第一屆循環經濟活動,鼓勵公司內部探討各廠處推動循環經濟的實際案例,實現創新突破。
循環台灣基金會透過「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培育永光化學內部種籽講師,循序漸進探索永光邁向循環經濟的機會點

從單一企業到價值鏈:沒有一家公司能獨自完成循環經濟

當內部治理機制到位後,企業很快會發現另一個關卡:光靠自己,走不遠。

仁寶電腦在推動循環經濟時,意識到若沒有上下游夥伴的同步行動,產品生命週期的循環設計終究無法落地。

因此,仁寶啟動了「One+N價值鏈共創計畫」,將循環經濟的行動推進到價值鏈的層次。他們主動邀請上下游合作夥伴,進入循環電子探索旅程,透過工作坊對話、瞭解循環電子的本質,對齊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識別挑戰,讓價值鏈同步調整步伐,建立起新的價值基礎。(延伸閱讀:探索循環電子新機會,仁寶One+N電子供應鏈加速淨零)

這樣的價值鏈協作,紡織業推動了三年,每年逾60家業者參與循環紡織工作坊,攜手描繪循環紡織的合作藍圖。(延伸閱讀:打開紡織業的對話空間—2025循環紡織工作坊紀實)

這些經驗再次印證:治理不止於內部,更延伸到價值鏈的合作。

仁寶電腦,串起價值鏈共創循環電子生態系
紡織業生態系合作攜手描繪循環紡織的藍圖

從價值鏈合作到跨領域共創:金融與知識夥伴形成支持力量

企業開始建立治理機制、推動價值鏈合作,下一個關鍵是如何打開跨產業、跨領域的合作。

許多企業即便看見趨勢,仍缺乏跨領域的系統性知識與串聯不同產業、金融、政策的協作平台。沒有這樣的生態系,價值鏈行動終究難以深化。

過去幾年,循環台灣基金會與資策會等智庫展開合作,正是為了打造跨領域支持系統。2023年,資策會啟動內部循環經濟能力建構計畫,基金會協助近百位同仁理解循環經濟概念,並思考數位資訊在循環經濟中的角色,提出未來可扮演的三大角色:協助企業導入循環工具的第三方顧問、跨產業媒合者、數據整合者。(延伸閱讀:「資策會 x 循環台灣」合作內部培訓,探索數位資訊在循環經濟中的角色)

另一方面,在跨產業、跨領域的合作中,金融業的角色也逐漸被放大。隨著循環經濟被納入全球供應鏈準則,投資方與品牌方也開始將循環與永續表現視為決策考量。例如蘋果、Nike等公司已要求供應鏈提供循環材料使用資訊;全球逾5,300家投資機構簽署的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同樣要求將循環表現納入 ESG 投資評比。

對金融業而言,挑戰在於是否願意成為促進循環治理的推手,透過資源與誘因,協助產業升級行動。

台灣已有行動先例。2022年,國泰金控與基金會合作舉辦「循環紡織探索工作坊」,邀請紡織業與金融業對話,探索永續金融如何支持循環紡織。2023年,基金會進一步與國泰金控、國泰世華銀行合作,協助農食業提升對循環經濟的理解,發掘價值鏈合作的新機會。(延伸閱讀:永續金融如何協助產業減碳?「國泰金控 x 統一超商 x 循環台灣」引領業者探索循環農食)

資策會啟動內部循環經濟能力建構計畫,循環台灣基金會協助近百位同仁理解循環經濟概念
國泰金控、國泰世華銀行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舉辦「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探索永續金融如何支持產業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產業規則的重新定義

從企業內部治理,到價值鏈協作,再到跨界生態系的建立,台灣產業的循環經濟轉型路徑已邁入具體行動階段。這是一場沒有捷徑的長跑。它需要領導者從決策層級啟動,需要價值鏈夥伴的集體承諾,也需要跨產業、跨領域間的合作與制度支持。

真正的挑戰不是「要不要做」,而是誰能先跨出那一步,建立未來的合作規則。

當產業規則正在被重寫,你想旁觀,還是成為促成行動的推手?

如何啟動循環經濟系統變革?不能沒有系統思考

不理解系統,就無法改變系統。系統思考中常使用的「冰山理論」,能更幫助我們突破事件

組織如何啟動循環經濟計畫?從深度對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