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變人類社會從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強調量的成長、消耗大量資源、產生大量廢棄物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荷蘭政府啟動一系列的「循環經濟熱點」計劃,期盼可以透過循環經濟產品、服務或計劃,讓現有的資源可以不斷回收再利用。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三角洲開發集團的商業園區開發案「Park 20|20」。
有別於一般常見的綠建築設計之外,Park 20|20最重要的是應用了「建材銀行」的創新商業模式,搭配所有建物使用可回收建材,並採用易拆除、回收建材的設計,讓建物在使用壽命的期限內,可隨時根據不同需求,更換建材,而使用壽命結束後,也容易拆除。
與供應商合作,打造建材銀行
身為建商的三角洲集團和建材供應商、營造商合作,讓建材供應商保留建材所有權。也就是說,在興建Park 20|20時,建商和營造商不「採購」建材,而是付給供應商「建材使用費」,等到建物因使用壽命結束而被拆除時,由供應商回收建材再利用,因此建物本身就像是個儲存各式各樣建材的銀行。
這種設計,對建商來說,不用「買」建材,可大幅降低建造和拆除的成本,省下的資金,可以提供客戶更好的物業服務。對建材供應商來說,可減少建材折舊,拆除後回收再利用,可以重複「出租」建材,增加收入。
藉由易拆式與可回收設計,「縫」製而成的建築物
此外為了保留建築中建材(例如鋼材)的價值,Park 20|20所有建物採用容易拆除、回收建材的設計,並於施工方法上,幾乎不用水泥灌漿,而是像縫衣服一樣,把所有建材「縫在一起」。不僅使建物在使用壽命的期限內,可隨時根據不同需求,或是新建材、新科技的出現,更換建材,使用壽命結束後,也容易拆除,能更有效的利用拆除下來的建物。
效益
這樣創新的商業模式與設計,使得荷蘭建築業能減少原物料進口的依賴,改變商業模式的同時,也保留了建築中每個建物的價值。儘管這完全顛覆了現行建築業的遊戲規則,從設計、發包、採購到施工的做法,挑戰建築師、建商、建材供應商和營造商的既有觀念和工作習慣,還牽涉銀行融資給建商的商業模式和法律規定,然而荷蘭當局更希望藉由邁向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轉變,帶領荷蘭的經濟由一個拚『量的成長』的發展模式,轉變到一個拚『提升品質』的模式。
本案例內容由循環台灣基金會編撰
摘錄自天下雜誌, 辜樹仁 ,荷蘭未來城市 把廢物變寶物
更新日期:2023年10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