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淨零排放比喻成「減重」,循環台灣基金會與企業夥伴,從「秤體重(企業與產品的碳管理)」開始,到如何透過「健康的運動(循環的產品設計、商業模式)」來減重。

減重的最後一步是「打卡上傳」,展現階段成果與長遠規劃,2021年最後一場小聚,基金會邀請優樂地永續的執行長 Steven,和企業夥伴聊聊 ESG 以及如何展現減重成果。

Why ESG?

對企業來說,循環經濟是一個讓獲利與資源使用脫鉤,邁向零外部成本的營運模式。ESG (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是將外部成本逐漸收斂成不同指標,讓企業展現獲利以外,在環境面、社會面與治理面的成果與規劃。

Steven 認為,對企業而言,做 ESG 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風險。對台灣的企業來說,廢棄物處理、氣候危機、缺水、缺電、資源供應是五大風險,ESG 能幫助企業盤點潛在的風險,協助企業將未來的風險納入考量,打造更具有韌性的營運模式。

在產業的尺度上,ESG 可以導引投資人、品牌,甚至政府的資源,關注「不只是企業現在的表現,而是未來的潛力」

2020年,金管會宣布啟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規定在 2023 年後實收資本額達 20 億元之上市櫃公司都應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其中在強化資訊揭露方面,金管會認為企業應當參考國際相關準則 (例如: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規範 (TCFD)、美國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ASB) 發布的準則) 來強化永續報告書的資訊揭露,提供更多有關環境、社會及治理的議題以利投資人作為決策考量。

轉型循環經濟,導入循環的產品設計、打造循環的商業模式,是企業提升韌性、邁向淨零排放的重要策略。換句話說,企業若不思考如何轉型循環經濟,難以達到ESG的要求。

是靠修圖的網美(漂綠),還是貨真價實的好企業:如何衡量一家公司的 ESG 做得好不好?

Steven 認為,ESG 的核心重點在於「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意即企業在創造價值的過程必須廣泛關照所有利害關係人 (股東、員工、在地社群、自然環境等),如同11月小聚提到六種商業模式移轉之一 (Shareholder→Stakeholder)

以 TOMS Shoes 為例。TOMS Shoes 早期以 One-for-one 的商業模式著稱,每當 TOMS Shoes 賣出一雙鞋,便會提供一雙全新免費的鞋給需要的孩童,這樣的模式形成一股極大的商業影響力。但抨擊也隨之而來,批評者認為 TOMS Shoes 的捐贈已經對被捐贈地的製鞋業造成傷害 。之後 TOMS Shoes 推動一系列的改變,將一部分的產線移到被捐贈地,為當地建立起製鞋技術;同時也將公司 1/3 的淨利投資在那些由在地社群發起的「草根好事」(grassroots good)。

Steven 認為,「做好事也需要學習,有時候好的出發點可能會傷害到別人。」企業在評估任何 ESG 計畫時,必須不斷反思是否有創造共享價值。

「如何辨別一家公司的 ESG 做得好不好?」Steven 提出三個問題給企業夥伴反思:

  1. 企業聊到 ESG 是否有熱誠?
  2. 企業的 ESG 計畫是否由 Bottom-up 的方式產生?
  3. 企業是否有訂定明確的 ESG 短中長期計畫?

首先,企業應當將 ESG 視為一種投資,而非成本,如此才可能對 ESG 的計畫和業務產生熱誠,且願意持續投入資源。其次,許多獲獎無數的企業,員工卻不清楚企業ESG的作為,甚至當老闆換人後就失去執行動機。因此,由下而上的員工參與非常重要。最後,ESG 或 CSR 不該淪為「為了做而做」的作文比賽,好的企業會有一系列的計畫,並與本業結合。

小聚的過程,Steven 也分享了企業導入 ESG 可以使用的工具,以及打造具韌性的組織的六個步驟,特別鼓勵中小企業,可以多從自身角度出發,著手探尋永續計畫。

了解更多關於循環夥伴平台:https://circular-taiwan.org/co-part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