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發展

掌握未來商機:歐盟建立七大關鍵產業價值鏈

新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提出一套相互關聯的倡議,以建立一個強而有力且促進整合的「產品政策架構」(product policy framework),將使永續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成為常態,並改變消費模式,從源頭避免產生廢棄物。

歐盟透過建立「七個關鍵產業價值鏈」(key product value chains),包括:電子產品暨資通訊技術、電池與汽車、包裝、塑膠、紡織品、建築、糧食等等,針對這些產業逐步施行產品政策架構。

電器和電子設備是歐盟成長最快的廢棄物之一,為防止非法廢棄物跨境運輸和處置,需要更完善協調區域減少、回收和再利用措施。

於 2020 年提出的新循環經濟行動計劃中,宣佈了「循環電子產品倡議」Circular electronics initiative),旨在加強要求在歐盟境內販售的電子製造商,必須增加產品的使用壽命、可維修性、以及可回收性。

包括以下行動:

  • 根據《永續產品生態化設計條例》對電子產品和資通訊技術(包括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進行監管措施。
  • 實施「維修權」,包括賦權消費者更新過時軟體的權利。
  • 強制要求顯示能源效率、電池壽命以及可維修指數等訊息(包括引入能源標籤)。
  • 對電子設備的充電器進行監管措施(包括引入通用充電器指令)。
  • 改善廢棄電子電機設備的收集和處理(包括引入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指令)。
  • 審查歐盟對電子設備中限制有害物質的規則。

《通用充電器指令》

2024 年 12 月 28 日開始實施《通用充電器指令》(common charger directive),旨在制定充電設備的共通性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並促進消費者權益。
  • 要點:有線充電功能的中小型電子產品(手機、耳機、遊戲機、無線鍵盤、筆記型電腦及導航等等)皆須搭載 USB-C 連接埠,才可在歐盟地區銷售。

參考資料:Common charger: EU ministers give final approval to one-size-fits-all charging port - Consilium 


《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指令》

為改善和激勵廢棄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及充電器等小型電子設備回收率低的現況,委員會將持續對既有指令《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指令》(Directive on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Directive)提出政策建議
  • 要點:
    • WEEE 透過強制回收和再利用,促進再生料使用以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 設備製造商、經銷商和銷售商均須遵守 WEEE ,包括註冊、提供資訊以及加入生產者責任計畫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等要求。
    • 政策建議,例如:經濟激勵,透過折扣、優惠券、押金返還系統(Deposit return systems)或金錢獎勵,並可能增加郵政服務來返還廢舊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並重新設定再利用目標。

參考資料:What is WEE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Waste Regulations Explained

延伸閱讀:世界經濟論壇:循環電子的10項行動議程

《電池與廢電池條例》

2024 年 2 月 18 日開始逐步實施《電池與廢電池條例》(batteries and waste batteries regulation)。

旨在對所有進入歐盟市場上的電池(包括可攜式、汽車用、電動車和工業用電池)引入強制性要求,並對電池在其生命週期結束時的收集、處理和回收設定目標,促進關鍵原料的循環利用。

  • 要點:
    • 進入歐盟的電池應具耐久性及高性能。
    • 可攜式電池應具可拆卸性和可更換性。
    • 電池應具透明、可信任和清晰的供應鏈與環境資訊標籤及產品護照,以便終端用戶了解。
    • 制定從廢料中回收關鍵原料和回收率之目標,以明確生產者延伸責任。
    • 此條例中的關鍵政策之一為引入「電池盡職調查制度」(battery due diligence policies,要求於歐盟販售電池的營運商有義務建立並維護此系統,以核實生產電池所需的原料開採,不會導致侵犯人權或破壞環境。

《電池與廢電池條例》是第一部採取全生命週期方法的歐洲立法,將原材料開採、製造、使用和回收納入一部法律中進行規範。並特別考慮到電動車的大規模發展,到 2030 年,電池需求預計將增加十倍以上。

延伸閱讀:可以用一輩子的行動電源!紅點設計大獎得主,讓舊手機電池擁有燦爛的第二春


「廢車輛指令」

預估汽車將成為歐洲使用電動馬達關鍵原料的最大宗產業,為加強供應鏈韌性,以減少對關鍵原料進口的依賴。

2023 年提出「廢車輛指令」(end-of life vehicles directive, ELV directive)來取代舊有規範,為報廢汽車及零件的再利用和回收設定明確目標。
  • 要點:
    • 改善車輛設計,更方便拆除零件以利於回收和再利用,且製造商必須提供更換和拆卸零件的詳細說明。
    • 建立生產者延伸責任計畫,以確保生產商在車輛廢棄後承擔經濟責任。
    • 車輛至少需使用 25% 的塑膠材料來自回收塑膠。
    • 鼓勵成員國向維修店提供激勵措施,以促進零件銷售。
    • 自指令生效起七年後,每輛車都將配備一本數位循環度車輛護照(digital circularity vehicle passport, CVP),其中包含燃料消耗、電力消耗或電池壽命等資訊,資訊將透過車內的車載電子設備提供給駕駛員。
    • 未來會將機車、卡車和巴士等類別也納入其中。

實施 ELV directive 所促成的效益,預估至 2035 年,每年將減少1,23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使 540 萬噸再生材料透過循環利用而增值,並提高關鍵原材料的回收率,並將產生18億歐元的淨收益,為廢棄物管理和回收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收入來源。

參考資料:Circularity requirements for vehicl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end-of-life vehicles

延伸閱讀:運輸/行

包裝包裝廢棄物之立法涵蓋了包裝設計和廢棄物管理。目標為處理日益增加的包裝廢棄物,並解決歐盟內部市場在包裝設計上採用不同規則而對循環造成的阻礙,致力於實現 100% 可回收包裝。

歐盟對包裝法進行過多次修改,修正案包括:限制過度包裝、推廣可重複使用和填充的包裝解決方案、為包裝提供清晰的標籤,以及提升包裝中再生塑膠使用的比例。


《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指令》

2024 年 4 月在《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指令》(directive on 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裡增修新措施。
  • 要點:
    • 到 2024 年底,歐盟各國應確保為所有包裝皆制定生產者責任計畫。
    • 自 2030年起,調味包、蔬果包裝、飯店用品包裝等將被禁止;酒品及飲料包裝、運輸和銷售包裝將達到 10% 的再利用;飲料和外帶食品商店必須為消費者提供自備容器的選擇;至少90%的一次性塑膠瓶要能透過押金返還系統(Deposit return systems)被回收;並且,外送企業必須提供 10% 的產品是採用重複使用的包裝

參考資料:Packaging: Council and Parliament strike a deal to make packaging more sustainable and reduce packaging waste in the EU

《歐洲循環經濟塑膠策略》

2018 年針對塑膠制定了《歐洲循環經濟塑膠策略》(A European Strategy for Plastics in a Circular Economy)。

旨在改變塑膠產品的設計、生產、使用、再利用及回收的方式,建立永續且創新的塑膠產業,為歐洲帶來就業機會,並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

歐盟針對塑膠策略進行多次修改,修正案包括:

  • 一次性塑膠指令
  • 建立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和可堆肥的塑膠政策框架
  • 並針對塑膠微粒採取多項措施

《一次性塑膠指令》

2019 年 7 月《一次性塑膠指令》(Directive on single-use plastics , SUPD)生效。

一次性塑膠製品(Single-use plastics, SUP)在被丟棄之前僅被使用一次或使用很短的時間,並且一次性塑膠產品比可重複使用的產品更有機會進入海洋。此指令旨在避免一次性塑膠製品對環境和人們的健康產生全球性的危害。

  • 要點:
    • 針對海灘上最常見的 10 種一次性塑膠製品以及釣具制定規則。
    • 導入設計要求,例如,為防止飲料瓶蓋丟失,飲料瓶蓋必須連接著瓶身
    • 導入標籤要求,需告知消費者產品的塑膠含量、應避免的處置方式,以及產品隨意丟棄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 對生產者引入廢棄物管理和負擔清理成本的義務,要求廠商制定生產者延伸責任 (EPR) 計劃。
    • 到 2029 年,90% 的塑膠瓶將需要被單獨收集。
    • 到 2030 年,PET 瓶內的再生塑膠含量將達到將達到 30%。

生物基、生物可降解和可堆肥的塑膠政策框架(framework on biobased, biodegradable and compostable plastics)

多數塑膠都是由化石燃料製成,在生命週期結束時若沒有妥善管理,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增加。

而生物基(biobased)、生物可降解(biodegradable)和可堆肥(compostable)塑膠,可能是比化石基、不可生物降解的塑膠更永續的替代品,但是替代塑膠的永續發展挑戰仍需受到仔細評估。

2022 年針對生物基塑膠的採購、標籤和使用以及生物可降解和可堆肥塑膠的使用發表了政策框架
  • 旨在透過以下方式為永續塑膠經濟做出貢獻:
    • 增進對材料的了解,並表明可以在哪些方面、哪些條件和應用下能帶來真正的環境效益。
    • 指引公民、政府和企業的政策、購買和投資決策。
    • 透過促進整個歐盟對永續塑膠的生產和使用的共同理解,防止國家層面的差異和市場碎片化。
圖片來源: 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

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通常在進入自然環境後就很難去除,且流動性很強,已在海洋、土壤、食物和飲用水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塑膠微粒。

於《零污染行動計畫》 (Zero Pollution Action Plan),制定了 2030 年塑膠微粒污染減量 30% 的目標。

根據減量目標所執行的具體措施包括:

  • 於 2023 年增修 REACH 限制措施限制有意添加塑膠微粒的產品,防止約50萬噸塑膠微粒釋放到環境中。受限制的產品包括:人造運動場地、化妝品、洗滌劑、衣物柔軟劑、肥料、玩具、藥品和醫療設備等等。
  • 提出《防止塑膠微粒流失的監管提案》,透過歸納不同來源的塑膠微粒,對其制定統一量測的標準化方法、認證以及監管措施,並開發監測系統,使政策制定者能辨識出需受介入的領域。

聯合國將於 2025 年召開延長會,完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內容將包括針對塑膠全生命週期的措施。

歐盟紡織品對環境和氣候變遷的影響排名第四,僅次於食品、建築和交通。同時是水和土地使用消耗量第三高的領域,以及原生材料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五高的領域。

2022 年發布歐盟永續和循環紡織品策略,旨在到 2030 年使所有紡織品均更耐用、可修復、可重複使用和可回收。

此策略提出一系列具前瞻性的行動,包括:

  • 引入紡織品的設計要求以及最低回收料含量的要求
  • 引入產品數位護照
  • 引入強制性和統一的紡織品生產者延伸責任 (EPR) 計劃
  • 解決合成紡織品無意釋放塑膠微粒的問題
  • 解決漂綠問題
  • 限制紡織廢棄物出口
  • 以及激勵循環商業模式,包括再利用和維修行業

延伸閱讀:歐盟永續與循環紡織策略 (2022.03)


《紡織品標籤法規》

已開始修訂現行專責監管紡織品的《紡織品標籤法規》(Textile Labelling Regulation)。

《廢棄物框架指令》

2024 年 6 月,對於《廢棄物框架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的修訂達成協議。
  • 要點:
    • 要求時尚品牌和紡織品製造商擴大生產者責任(EPR)計劃,承擔回收、分類和管理紡織廢棄物的責任。
    • 涵蓋服裝和配件、窗簾、帽子、鞋類、床墊和毯子等產品,和含有合成皮革、橡膠或塑膠等材料的紡織產品。

《紡織品生態系統轉型路徑》

2023 年 6 月,歐盟邀請所有紡織品生態系中的利害關係人一同參與和建構《紡織品生態系統轉型路徑》。
  • 要點:
    • 透過共同構思 2030 年的情境,以列出推動轉型的關鍵要素,並要求利害關係人提交支持路徑轉型的具體行動和承諾。利害關係人做出的第一組承諾已於 2024 年 3 月 1 日發布。
    • 於 2023 年發起「重新定義時尚趨勢(#ReFashionNow)」,旨在提高人們對永續時尚的認識。

延伸閱讀:《循環紡織:紡織產業的轉型之路》

歐盟共有 43 萬家建築業公司,總營業額達 8,000 億歐元,幾乎佔歐盟 GDP 的 5.5%,這些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是歐洲的重要經濟和社會資產。

不過,建築物每年產生約 50% 的資源開採和消耗,並佔歐盟總廢棄物量的 30% 以上。此外,建築物還消耗了歐盟40%的能源,並因此排放了 36% 的溫室氣體。


《建築能源績效指令》

2024 年 5 月 28 日,修訂後的《建築能源績效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 EPBD)將在所有歐盟國家生效,致力於 2050 年實現脫碳、零排放建築的目標。
  • 要點:
    • 加強新建建築零排放標準及新建築全生命週期碳計算。
    • 加強國家建築改造計劃
    • 提高能源績效證書的可靠性。
    • 提供利害關係人建築物能源改造的一站式服務。
    • 建築數據收集和共享。
    • 並有助於為弱勢消費者消除能源貧窮。

《建築產品法規》

2024 年 4 月批准了《建築產品法規》(Construction Products Regulation, CPR)。
  • 要點:
    • 為建築產品制定了新的要求和統一的規則,確保建築產品的設計和生產能使產品更耐用、可修復、可回收且更易於再製造。
    • 透過產品數位護照減少行政負擔。
    • 將為中小企業消除市場自由貿易的障礙。

參考資料:Circular construction products: Council and Parliament strike provisional deal

延伸閱讀:運用循環建築,打造「質勝於量」的社會住宅

在歐盟,每年浪費近 5,900 萬噸食物,即人均 131 公斤,並且歐盟一半以上的食物浪費來自家庭,幾乎是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食物浪費的兩倍。

歐盟致力於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即到 2030 年將人均食物浪費減少一半,並減少生產和供應鏈中的糧食損失,因此推出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的具體措施。


《廢棄物框架指令》

2024 年 6 月,針對《廢棄物框架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的修訂達成了協議。
  • 設定了具法律約束力的減少食物浪費的 2030 年具體目標:
    • 在食品加工和製造環節減少 10%
    • 在零售、餐飲服務和家庭的人均食物浪費減少 30%
    • 在2027年底前,考慮針對可食用的食物浪費制定具體減少目標

參考資料:MEPs call for tougher EU rules to reduce textiles and food waste

延伸閱讀:重塑食物設計:談實踐循環農食的四個採購策略和五項行動


更新日期:2024 年 10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