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向來是對外展現國家「食力」的重要舞台,蔡英文就職當晚,就用8道本土菜餚款待外賓。其中第3道「爐烤快樂豬」,來自雲林一家科學化養豬場,裡面每一頭豬都是聽莫札特長大的,而且通通不吃廚餘,全吃優格與飼料,蔡英文選舉前還曾親手餵過這些可愛的小豬。
因而,牠們個個健健康康,完全不靠抗生素維生。不僅如此,豬隻們一輩子只洗過一次澡,唯一的那次,就是屠宰之前。更神奇的是,走過豬舍一輪,身上只有豬味,沒有臭味。分離出來的大小便,則拿去沼氣發電,供給農場自用。
這樣,牧場主人就再也不擔心被環保局開罰了,而且母豬受到溫柔對待後,生產力大增,讓主人笑呵呵,饕客也吃得更安心。
傳統養豬方法 該轉彎了
如果說牠們是「快樂豬」,那其他的豬都是怎麼過活的呢?相信很多人都有經驗,每當行經豬圈時,總要暫停呼吸、加速通過;逃不掉的鄰居,只好天天敲門抗議,或是暗中向環保局檢舉。
豬圈會臭氣沖天,與人類養豬方法大有關係。在那幽閉的空間裡,豬隻們餓了就吃、吃了就撒、撒了就睡,不僅倒在糞堆裡入眠,還會喝到自己的尿。農民只好每天沖沖洗洗,卻仍掩蓋不了臭味。沖掉的屎尿沒處去,只好趁著月黑風高排到河裡,一不小心卻接到環保局罰單。
為了整頓亂象,1993年農委會畜產試驗所開始推廣三段式廢水處理法,並輔導、補助養豬戶設置沼氣發電機。三階段是指,豬糞尿廢水經「固液分離」、「厭氧發酵」、「好氧發酵」三個程序,並且達到法定標準後才能放流。而豬糞尿經微生物發酵分解後,會變成沼氣、沼渣、沼液,亦即氣、固、液體三態。
沼氣中含有甲烷,也就是天然氣,可直接燃燒使用或推動渦輪發電。沼渣、沼液富含有機質,可作為堆肥原料或土壤改良劑。
可是20多年過去了,當初補助的沼氣發電機大多數已經停擺,這是因為沼氣的成分中含有硫化氫,會腐蝕發電機引擎,而早期脫硫技術並不成熟,農民也不具備維修保養的專業,機器壞掉之後,幾乎沒有人願意再花錢維修,甚至造成許多農民對沼氣發電留下壞印象。
另一方面,養豬戶平時抽取免費地下水沖洗環境,大幅稀釋了豬糞尿的有機質,加上若未確實將厭氧發酵容器密閉,使沼氣外洩,不僅白忙一場,還會增加溫室氣體。
混和生質廢棄物 豬糞升級變黃金
其實不說台灣,生質能源大國如德國、瑞典、丹麥也曾面臨禽畜糞尿有機質不足,導致沼氣產生率不佳的問題,但是他們都調和各種生質廢棄物共同消化,增加沼氣產生率,以及提升沼渣、沼液的品質。
如德國約有8成的沼氣工廠設在農場裡面,將禽畜糞與農業廢棄物共消化;瑞典有半數沼氣工廠將生質廢棄物、下水道汙泥當作共同料源;丹麥混和了農業廢棄物、食品廢棄物、生熟廚餘、下水道汙泥等。如今,人口8200萬的德國,有1萬20座沼氣工廠;人口960萬的瑞典,有264座;人口560萬的丹麥,有154座; 而台灣,僅有23座。
雖然令人喪氣,不過台灣仍然具有潛力。循環台灣基金會統計台灣生質廢棄物,2015年豬、牛、雞的糞尿量約有1543萬公噸、農業廢棄物625萬公噸、經環保單位處理的家戶廚餘192萬公噸,合計約2360萬公噸。若加上未被正式統計的餐飲業廚餘、食品加工廢棄物、人類水肥、下水道汙泥等,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只是,現階段台灣的生質廢棄物大多採「去化」一途,殊為可惜;唯一例外,就是拿來餵豬的廚餘。不過想一想,人們把一整天的廚餘裝著,等到垃圾車來時拿出去倒,接著清潔隊送往轉運站,廠商再載去牧場,若是夏天可得熬過近40度高溫,裡面還可能含有牙籤、塑膠袋、保鮮膜等,免不了摻有豬肉,最後就一股腦被同伴吃下去。
為了杜絕後患,政府便規定廚餘一定要高溫殺菌,又花上億預算添加抗生素及施打口蹄疫苗。相反的,歐美均嚴禁將接觸過肉品的廚餘拿去餵牲畜,台灣10餘年前也曾禁止過,但因豬農抗議成本升高,政策只好回到原點。
循環台灣基金會認為,如果不採取去化處理及將廚餘餵豬,而是將上述禽畜糞尿、農業廢棄物、廚餘等生質廢棄物,僅僅回收5成來厭氧消化,就可供建置160座集中型生質能中心、帶來640億元建廠投資商機、創造5000個在地工作機會,後續還有販售電力及肥料收入。另就環境面而言,可以減少廢水排入河川、避免惡臭產生等。
幾招方法 達成養豬業的循環經濟
値此亟須轉型的時刻,台灣必須重新設計養豬方法,一方面改善豬肉品質、提高豬隻育成率,另一方面也消化掉棘手的廢棄物、增加環境與經濟效益。像快樂豬的主人,有一回到豬比人還多的丹麥取經後,就決定重新整頓一番。
他先改裝成高床式,讓豬在鐵架上活動,糞尿落入地板,平時只要清理下層空間即可,這樣除可減少抽取地下水,也避免了沖淡豬糞尿的有機質。接著,為飲用水裝上吸嘴,當嘴巴接觸到時才會流下來,避免豬隻們玩弄盆子浪費水。如此,一頭豬的每日用水量就從20公升減到6公升。
清掃後的汙水會順流至囤蓄池,再進行厭氧發酵,上面要套上紅布袋蒐集揮發出的沼氣,接著經由管線送入鍋爐燃燒,用於洗澡水、烘衣,以及為豬舍保暖等。發酵後剩下的沼渣,供給農民做堆肥。這麼一來,由豬糞尿汙水產生的沼氣、沼液、沼渣都得到充分利用,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
這番改造約花了100萬,但平均1頭母豬1年可生產26頭離乳小豬,相較於全台平均值的11到14隻,多出2倍左右。
接下來,他們又裝了沼氣發電機,估1頭大豬每天可產0.25立方公尺的沼氣,每0.7立方公尺又可轉成1度電;若以1萬5000頭來算,一天就能產出5357度。而目前沼氣躉購電價為每度3.9211元,假設全售給台電,一個月約可賣得48萬元。
不過改裝豬舍要花那麼多錢,一般農民負擔得起嗎?別擔心,創新本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
養豬合作社 農村經濟新勢力
台灣養豬業的規模普遍小,畜養1000頭以上的豬舍僅有20%,199頭以下的則占了46%,將近一半,如果每戶都自己架設沼氣發電機的話,成本過高,並不划算。
不過,大家可以共同組織合作社,也就是一起出資,選定農村一處地點建造廠房,統一屠宰、發酵、發電、堆肥、檢驗、運銷等。另外像購買飼料、控管藥物、借貸改裝等,也都可以團進團出。
循環台灣基金會即估算,建置一座1萬頭豬的沼氣發電廠,約需5500萬建廠成本,後續會有售電及肥料收入。此外,若進一步蒐集整個農村裡的生質廢棄物,可先分析不同廢棄物的材料特性,優先萃取、製造出價值較高或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為農村帶來多元收益。依「生物質價值金字塔」(Biomass Value Pyramid)的概念,這些產出成品的價值由高到低排列為:藥物、食品、飼料、肥料、化學品、燃料等。
如上所述,這樣重新設計整條產業鏈之後,不僅改善了養豬環境,還能進一步展現循環經濟的多重效益。例如在環境方面,為了提高豬糞尿有機濃度以進行沼氣發電,就必須減少沖洗豬舍的用水量,因而避免了超抽地下水。又為了提高沼渣、沼液的商業價値,以出售優良的肥料,就不能在飼料裡添加銅、鋅,因而減輕了重金屬汙染。
另外在經濟方面,串聯產業上下游不但更便於把關豬肉品質,利潤也回歸農民,還可以創造多元就業機會。凡此種種,見證了利用養豬場的循環經濟,打造出整條高品質、高競爭力的在地經濟產業。
如今要跨出第一步,初期可由養豬大戶帶頭招募會員,或農村居民聯合起來尋求政府及企業投資。至於政府的角色,除了適當補貼外,還可著力於揭露資訊、研發技術、改良檢驗方法等,打造轉型的支持體系。例如農委會近期便規劃提供低利貸款,幫助養豬戶改善設備與環境,並推動沼氣發電。而當政府有配套措施時,也能進一步吸引上下游企業投入,帶動整體養豬業轉型。
歷史即有借鏡,海盜起家的維京人至今「分享寶藏」的意識不變,150年前丹麥即發展出養豬、農耕、消費、風力發電等合作社,居民早已習慣集體出資、利潤共享的模式。看起來,台灣養豬業的未來,或許就掌握在這些小小的農村裡。
核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金靖恩(社企流)
策展夥伴:社企流
(本文為社企流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之專題文章,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