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浪費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重問題。全球食物從產地到餐桌上,一年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糧食總產量被浪費掉,造成大量廢棄物。在台灣,食物自給率不到 40%,每年卻產生超過 200 萬公噸的廚餘。我們浪費掉的不只是食物,還有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資源:地力、肥料、飼料、水資源、能源和人力等。台灣每年回收的廚餘高達50-60萬噸,當這些有機廢棄物無法被妥善處理時,往往就會遭惡意掩埋或被偷排進河川,造成污染。
取於大地,還於自然
面對剩食,巨獸團隊從生態循環角度出發,為零廢棄找到新解方。過往廚餘多是交由養豬業者直接處理,直到2019年,為了防堵非洲豬瘟透過廚餘餵養管道傳染給台灣豬隻,才轉以焚燒、掩埋等方式處理,為了減緩焚燒及掩埋造成的環境衝擊,巨獸團隊利用千萬計黑水虻,單日就能消化十噸上下有機廢棄物,同時又能轉化成可在被利用的再利用的蛋白質原料以及肥料。
小黑水虻發揮巨獸般的力量分解廚餘
市場上一般多使用黑水虻幼蟲,作為雞隻飼養的用途和釣餌使用,但卻少有業者關注到其投入消化剩食的可能性。
巨獸綠色科技目前培育約1400萬隻黑水虻,最高一天能處理10噸左右剩食,並產出2.5噸昆蟲蛋白飼料,及約5噸之農用肥料。黑水虻的生物週期大概為28天至40天,有機廢棄物 (如:廚餘) 經過前期的預處理,交由⿊⽔虻的幼蟲進⾏⽣物轉化,其產物則可作為天然的有機肥料,供給給農⺠作為使⽤。
透過培育黑水虻,不只能大量消化既有有機廢棄物,其蟲體本身及排泄物也都具有個別價值。黑水虻進入蛹期正式功成身退後,將蟲體與排泄物分類進行乾燥加⼯成⽔產養殖、家禽類、貓狗或飼料廠的優質蛋⽩質來源。巨獸綠色科技和鄰近雞農合作,將蟲體飼料重新投入雞隻飼養需求,也提供肥料給周遭小農,當飼養戶販售出農產,隨消費者食用、廚餘回收,就能持續達成循環過程,找到生態系統間的環環相扣。
巨獸綠色科技工廠現有1,400萬隻黑水虻,一年可處理約200噸廚餘,商業模式規劃分為前後兩端。前端為回收廚餘,主要尋找大型食品公司、連鎖餐廳廚餘等管道配合,後端則是將黑水虻產出的昆蟲蛋白媒合販售給飼料業者,以及將排泄物、具豐富蛋白質的黑水虻幼蟲售予農畜業個人戶。
創造生物循環:
- 生產優化:黑水虻在吃廚餘時,會先吐出酵素分解食物,才開始進食,「食物顆粒大小」影響黑水虻的進食速度。因此巨獸團隊建立數據庫把控在不同數量、溫度、濕度環境下,搭配技術加工廚餘成泥狀,也透過剩食來創造口感讓黑水虻達到最高進食效率,一年能處理200噸廚餘,不僅將黑水虻育成率提高至90%,更加速60%的廚餘處理速度。
- 分類/收集:回收系統把排泄物、蛋白質分離,前者製成工業、農業肥料,後者則進一步加工為水產養殖業、養雞業、寵物業飼料。
- 資源化:黑水虻不但能處理有機廢棄物,其轉變為成蟲後,身體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作為水產養殖業、寵物業的飼料成分。
效益
通過⿊⽔虻循環,創造廢棄物的價值,達到可持續供應永續的蛋⽩質,並⼤幅減少碳排放。
- 環境面:巨獸綠色科技目前培育約1400萬隻黑水虻,幼蟲到成蟲階段大概可以吃掉自己體重一百倍的有機廢棄物,一隻大概就能吃二到三公斤的量。傳統廚餘處理方式多送至焚化爐焚燒、掩埋,每噸廚餘經過燃燒平均會產生600公斤的碳排放,透過掩埋處理也會產生約200公斤的碳排放。透過「黑水虻生物處理系統」(BIO-BSF System) 1噸的廚餘約可供300公斤的黑水虻幼蟲生長,黑水虻成長過程約只會產生12公斤的碳排。
- 經濟面:尋找大型食品公司、連鎖餐廳廚餘等管道配合,或是將黑水虻產出的昆蟲蛋白媒合販售給飼料業者,以及將排泄物和具豐富蛋白質的黑水虻幼蟲售予農畜業個人戶。如此一來,過往飼料所需要的大豆、玉米不必從海外進口,不只可以做到在地化,更能減少原物料、油價、運價對產業的衝擊,甚至當減少大豆、玉米的使用,也能減少海外樹林砍伐的問題。
挑戰
面對廚餘來源的多元管道,不只收過火鍋店大量含水的廚餘,也收到乾到不行的麵包,甚至常常在廚餘桶裡發現筷子、塑膠盤。巨獸團隊為了保存廚餘,花了非常多時間研究相關技術,發現含水率大概70%-90%的狀態最適合。
養殖黑水虻的食物來源:前幾年北北基出現廚餘南送的狀況,是對於環境的二次破壞,剩食回收其實需要受到更多重視。未來,巨獸綠色科技不只希望在全台各地設地方工廠,提供除了既有焚燒與掩埋外的處理方式,更希望走向國際,在全球慢慢找回取於大地,還於自然的既有生態循環,實現零廢棄的可能。
內容彙整:吳欣倫 Melu (循環台灣基金會志工)
審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審稿日期:2023年2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