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發展

國家發展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經濟即以「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線性、單向模式發展。線性經濟的特性,不僅高度仰賴資源耗用來創造獲利;過程中排放出的大量廢棄物及污染威脅著人們和環境的健康,是氣候變遷、土壤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的根源。隨著全球人口及經濟規模的倍增,許多國家皆認知到無法再依循舊有的方式發展,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強調系統性規劃,藉由重新設計發展模式,使工業與農業兩大產業系統的發展能相互合作,促成更多資源得以在產業系統裡循環運用,解決經濟發展過程在社會、環境層面造成的衝突。

因此歐盟、荷蘭、丹麥、法國等區域和國家都將循環經濟視為國家經濟戰略,帶領國家經濟轉型,來降低對原生資源的需求,並且在資源循環運用的過程中,創造出低碳經濟、在地就業、新創領域發展和環境品質提升等多重效益。以歐盟提出的「新循環經濟行動計劃」為例,預估至 2030 年,可讓循環率提高一倍、GDP 增加 0.5%,同時能創造約 70 萬個就業機會。


亞太地區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上也有多項進展,在日本國會率先於 2000 年正式通過《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後,亞太各國近幾年也陸續根據各自特色,發展出適合當地的循環經濟策略。像是泰國推動 BCG 經濟政策(Bio-Circular-Green economy model),以「生物、循環、綠色」經濟模式作為農業大國的發展策略,而印尼、韓國、紐西蘭等國家也都已提出國家層級的循環經濟策略。

東南亞國家協會也在 2023 年舉辦第一屆東協循環經濟論壇(The ASEAN Circular Economy Forum),是促進東協地區永續發展和循環發展的重要一步,並得到了政府官員、產業領袖、環保倡議者和私部門等各利害關係人的積極參與。而由荷蘭發起,每年在歐洲各國輪流主辦的「循環經濟熱點」(Circular Economy Hotspot)國際會議與示範交流計畫,也在 2025 年首度開辦亞洲暨大洋洲場(Asia-Australasia),將由長期投入循環經濟的台灣主辦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與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於 2024 年共同進行的全球性盤點研究指出,自 1999 年以來,全球已有 75 項國家級循環經濟「行動呼籲」(Calls to Action)、「路徑圖」(Roadmaps)及「執行策略」(Operational Strategies) 啟動,其中 71 項是在 2016 年後推出,此路徑圖總計分析了2882項個別政策行動,並依政策主題與產業領域進行分類,顯示全球對循環經濟的關注與行動正快速增長,並展現各國對循環經濟轉型的共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