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已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產業的共同目標,紡織產業更是具指標性、需要加速減碳的產業之一。隨著時尚品牌對於減碳目標越來越明確,台灣的供應鏈將面臨更大的壓力,「您的企業正在邁向『永續』,或只是追趕『存續』?」道出現在台灣的紡織供應鏈,進退兩難的處境。

除了製程優化、使用再生能源、使用再生料,還能做什麼? 9/16 循環台灣基金會的黃育徵董事長在紡織產業發展委員會,以「CC4CC 加速循環合作 共解氣候危機」為題,分享紡織產業可以如何透過循環經濟,兼顧存續與永續。

這叫「賺錢」嗎?

大多數人聽到循環經濟,第一個問題通常是「可以賺錢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過去線性的經濟模式,帶來氣候危機、環境污染、資源耗竭等種種外部成本,在這種利益/利潤私有化,外部成本公有化的獲利模式下所賺的錢,可以稱為「賺錢」嗎?

為「存續」可能犧牲「永續」的兩難

更令人擔憂的是過去的賺錢模式,線性供應鏈導致外部成本一層一層的增加,價格在過程中不斷被壓抑。特別是台灣的供應鏈,原物料仰賴進口、市場又被品牌商掌握,往往透過「五低」作為競爭優勢。在淨零排放的趨勢下,供應鏈面臨「要求投資ESG,又要成本低」的兩難局面,「五低」的生存條件恐怕難以為繼。

五低:低價能源和水資源、低價土地、低廉環保成本、低融資和稅制,低薪

不是路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沒有一個國家或企業可以單獨做到淨零排放,需要跨產業、跨國家的循環經濟合作,共同解決氣候危機(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簡稱CC4CC),CC4CC可以分為三個層級:

  • 企業/產業層級:品牌與供應鏈合作,從高外部成本的「線性供應鏈」,轉變成零外部成本的「循環供應網」,從脆弱、零和的輸贏文化,轉變成具韌性、包容的多贏文化

  • 國家層級:「供應端、需求端與公共基礎建設」三者需要整合思考。從「需求端」開始,想像未來的淨零生活方式(Net Zero Lifestyle),再依據淨零生活方式,探索供應端的商業模式,以循環供應網取代線性供應鏈,政府則可重新設計基礎設施與服務網絡,投資符合CC4CC的計畫。

 

  • 國際層級:揮別過去如同兩條平行線的經貿對話與環境對話,以「One World One Team」的精神重新展開對話,碳的生產國跟消費國需要合作移除外部成本。

以台灣作為全球的示範市場(Pilot Market)

演講的最後,黃董事長對紡織產業如何兼顧「存續」和「永續」,提出兩點建議:

  • 將 90% 的資源投入建立品牌、供應鏈的CC4CC對話,合作打造零外部成本的「循環供應網」
  • 運用 10% 的資源,開始以台灣為「示範市場 Pilot Market」探索兩個「BM」。一是BioMaterials 生質材料,包含來自天然的材質或廢棄物;二是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推動產品服務化、終生保固等,促成資源使用與獲利「脫鉤」的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是實踐淨零排放的重要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