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田欣怡網絡總監受台灣精品品牌協會 (TEBA) 邀請,以「打造產業長遠韌性:沒有循環經濟,哪有淨零排放」為題,向國內近五十家品牌的董事長與總經理分享循環經濟。

企業營運的外在條件正在快速變化。

  • 趨勢一:科技驅動的「雲端化、AI化」帶來了數位化應用的急速發展
  • 趨勢二:消費者驅動的「服務化」趨勢如訂閱經濟和共享經濟,消費者逐漸投入以使用取代擁有的生活選擇
  • 趨勢三:全球同步的「淨零轉型」,碳關稅和碳費徵收、環境污染費用的增加等外部成本內部化的趨勢

導入循環經濟,企業讓三大趨勢從危機化為轉機

循環「好產品」搭配「多元商業模式」

以 Fairphone 手機為例,運用零件模組化、可拆解的設計,讓手機在需要維修或升級的時候,消費者能夠多了「維修」的選擇權,而不是受限於唯一出路:更換全新的手機;對手機的生產者而言,可將手機的零組件或是全機收回,翻新手機,再繼續服務下一位使用者,或是將無法維修的零組件、材料重新回到製程中,讓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這樣一來,手機的碳排量相較於無法拆卸的手機,排放量少了一半。

除了常見的買賣商業模式外,iFix維修指數滿分的 Fairphone 也在荷蘭推出訂閱模式,訂閱期間使用者的手機使用權受到保障,不必擔心維修或軟硬體升級問題;同時他們運用租金減免的方式鼓勵使用者妥善運用手機,若手機狀況良好,下一年使用者的租金便可減少。在保養得宜的狀況下,手機用愈久租金愈便宜!

設計之初就考量到資源循環的「好產品」,搭配「多元的商業模式」,降低了企業仰賴單一商業模式的風險,更能在分眾的時代,用符合客戶需求的商業模式,貼近客戶。除了買賣和訂閱型的商業模式外,生產者可運用產品服務化的四種模式,思考「以提供服務取代銷售產品」的方向,未來從單一的買賣模式邁向更多元、具韌性的營運方式。長期而言,企業能夠與客戶建立穩定關係,不用再追逐「有買賣,才有獲利」的遊戲規則。(延伸閱讀:以產品服務化加速實踐循環經濟)

使用者行為改變中,品牌與供應鏈合力掌握價值

從 A 點移動到 B 點的方式,打開 Google Map 一查,會得到數種路徑與交通運具的選項。其實人們需要的是「移動」,而不是擁有交通運具,多元的選擇讓人們的生活更具彈性。

當「消費者」轉變為「使用者」,同一台汽車供應多人使用,使用率提升,銷售量減少,這樣的趨勢驅動了品牌與供應鏈合作,將汽車的全生命週期視為資產來管理。透過瞭解使用者需求和行為模式,發展更適合使用情境的車型。且與供應鏈攜手合作,透過大數據收集資訊,進行預防性維修,維持車的品質;運用可拆卸式的設計,讓零組件易被維修,也可透過再製造回到下一台車使用;同時研發對環境低衝擊、可被回收的材料,在無法再維修的狀態下,各種材料可重新回到製程中。(延伸閱讀:資源循環是汽車產業邁向淨零的關鍵)

品牌與供應鏈合作,從高外部成本的「線性供應鏈」,轉變成零外部成本的「循環服務網」,從脆弱、零和的輸贏文化,轉變成具韌性、包容的多贏文化。

運用循環經濟,台灣品牌打造長遠的資源與財務「雙重韌性」

多數台灣品牌既是通路商更是生產商,掌握了市場和製造的know-how,善用長年累積的經驗,投入15%資源,啟動循環「好產品」搭配「多元商業模式」的新計畫,開始累積新的經驗,主動化解三大趨勢帶來的挑戰。這15%資源可以如何啟動呢?

  • 組織架構:籌組企業內部循環經濟專責小組,定期討論
  • 人才培訓:集結15%同仁,建立循環經濟共同語言、對企業循環經濟願景的共識
  • 產品/服務:展開一個或多個產品以及商業模式的討論,啟動循環經濟示範計畫,累積經驗
延伸閱讀
台灣企業要當先行者,立即探索循環經濟新契機

企業在面臨淨零排放如海嘯衝擊的時刻,應有將危機化為轉機的心態,從跟隨者變成先行者

從線性供應鏈到循環服務網,打造資通訊產業的「韌性藍圖」

過去受限於科技,物質流的資訊在線性經濟中是斷裂、不流通的。傳統製造業在循環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