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徵董事長至農糧署與蘇茂祥代理署長及20位主管分享循環經濟,並就三個議題深入討論。

  • 農糧剩餘資源種類及再利用方式
  • 如何串接前端料源及後端再利用機構,建立完整產業鏈
  • 如何透過農糧剩餘資源再利用創造農民的附加價值
農糧剩餘資源包含稻稈, 稻殼, 竹枝, 鳳梨葉片, 香蕉假莖, 果菜殘渣, 果樹修剪枝, 廢棄菇包, 農膜, 農葉塑膠...等

農糧署使用「剩餘資源」而非「廢棄物」展現出不同的價值觀,以萬物皆資源沒有廢棄物的角度,重新規劃管理策略,從線性/慣行農業轉為循環農業。從而降低對進口的依賴,提升韌性,更是扮演台灣實踐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角色。

每一個農業資源都能運用「5F + 3BM」來探索新機會,創造高價值循環

重新設計農業資源,從源頭就將生產過程中的剩餘資源納入考量,以食材 Food、飼料 Feed、肥料 Fertilizer、能源 Fuel、時尚 Fashion & Fun 等「5F」,和生質材料 BioMaterials、醫療保健 BioMedical、仿生技術 BioMimicry 等「3BM」探索新機會,發揮農產品價值。

農政單位運用五大政策槓桿,協助農民/農企業將「好主意」轉換為「好生意」

過去對於廢棄物的管理以「管制導向」為主,導致農民/農企業僅會將資源投入到符合法規的必要設施和技術上,而缺乏主動尋求創新的動力。未來對於資源的管理應該轉為「鼓勵導向」,讓農民/農企業感受到支持和激勵,主動尋求創新「好主意」,積極參與各種投資行為。

結合環境部正在修訂的《資源循環促進法》,農政單位可以盤點、運用包含法規、循環採購、金融、財稅、會計等五大政策槓桿,如農業貸款、土地租金、保證收購...等,協助農民/農企業將「好主意」轉換為「好生意」。

「產品服務化」商業模式運用在農業

生產者以提供服務取代販售,消費者以使用取代擁有,這樣的商業模式過往較常在工業產品中討論。在農業上也有許多運用的機會,例如農機、溫網室、農用照明...等。

在「產品服務化」的商業模式下,設施與設備故障時的維修、汰換時的回收廢棄皆由提供服務的廠商協助,讓農民/農企業專注於本業,提升效率。同時也減少使用率不高的資產購置,減少初期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