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至勞動部,與許銘春前部長及一級主管們,以「與『淨零, 韌性, 進步』有約:全民運動,不遺漏任何人! Leave No One Behind!」為題,分享循環經濟、淨零排放與勞動部之間的關聯性,及為何推動循環經濟是勞動部重要的政策

黃董事長以「消費券」與「維修券」的比較為案例,說明推動循環經濟可以為環境、產業、就業與城鄉發展,帶來的轉變。

近幾年來,台灣政府所推動的政策,如上千億的「消費券」或是上百億的「家電汰舊換新」、「班班有冷氣」、「生生用平版」,這樣的政策固然刺激短期的「生產與消費」,卻也導致廢棄物增加、產品壽命縮短,生產更多的產品造成更多碳排放,是一種線性模式下的政策。在這樣的模式下,打造出來的是「線性供應鏈」以及集中型、製造型的人才,卻可能導致城鄉差距擴大、隔代教養等等問題。

相較之下,歐洲近幾年推動的「維修券」和「稅務抵減」等政策,有助於鼓勵長期的「服務與使用」,減少廢棄物、延長產品壽命,減少碳排放。在這樣的模式下,打造出來的是「循環服務網」以及分散型、服務型的人才,可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有利於地方創生。

例如,奧地利透過「維修券」補貼民眾 50%、上限 200 歐元的維修費用;瑞典讓民眾透過維修抵免所得稅,並減少維修業的增值稅。詳見維修權(Right-to-Repair)在歐盟的發展

除了維修,還有許多推動循環經濟可以帶來的在地商機與就業機會,例如妥善運用散落在台灣不同縣市的農業副產物,根據基金會統計,若將這些資源妥善收集,用於發展沼氣產業,約可建立 150 座具規劃的沼氣廠,並帶來超過 4,000 個就業機會

過去台灣需要仰賴製造代工、低價「搶訂單」,企業必須透過「五低」來競爭,包含低水電與原物料價、低環保成本、低利融資、低土地成本,最後是福利與薪資漲不起來。循環經濟可以讓台灣減少對資源的依賴,從產品買賣轉為提供服務與知識,為下一代打造「淨零、韌性、進步」的循環台灣家園。

每個人都可以實踐的循環經濟:從維修開始(上)

中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廢棄物進口國,自2018年起正式禁收「洋垃圾」,此舉無疑對過

生質能產業化,如何推淨零一把?

3月底國發會公布「淨零路徑」後,很多人看了馬上表示很困難、做不到。如果我們持續用

從製造到「再製造」,循環經濟讓機器轉生續命(上)

全球足跡網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每年都會公布當年

地球要降溫,但政策要「加溫」!期待一個更有人文關懷的能源政策

目前的能源政策偏重數據導向的管理,因此中央和地方執行單位不斷在追求數字增長。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