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圖書館城市講堂:黃育徵、陳惠琳 「循環台灣」影音全紀錄

氣候危機的根源不是碳排,而是經濟模式

「我原本以為自己打造的產品,可以讓世界更美好,但是實際上卻在造成環境危害」陳惠琳執行長從自身的經驗談起,她提及自己最早是一名工業設計師,經常需要設計新的風格產品,來刺激消費者汰舊換新,產生無謂的資源浪費。因此她前往澳洲學習樸門設計、赴歐取得循環經濟的學位,回台後便投身於倡議工作。

「不管是氣候變遷、海洋塑膠的問題,抽絲剝繭、追根究底後,可以發現問題核心是經濟模式。」她強調,如果我們不去改變一直鼓勵大家去購買東西、刺激市場需求不斷成長的經濟模式,即便我們能夠減少製造與使用每項產品所造成的碳排與污染,仍然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

從分享設計師必須面對的事實談起,她說「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也可能成為問題本身。」也當場對觀眾發起了生活挑戰,你有算過自己擁有多少物品?是不是每個人的擁有,其實只是被「物質」綁架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上一代的習以爲常,就是下一代的窠臼困境

黃董事長特別找出了自己小時候在大溪老街的照片,也是第一次公開展示,從自己如何從高污染產業到學做堆肥,再成為循環經濟「傳教士」的過程。他強調自己從小在資源缺乏的環境下長大,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讓他重新常常思考我們該要如何使用資源。

「土地取得要便宜、水電要便宜、污染環境要付出的代價也要便宜,最後就會導向工資也要便宜。」黃育徵董事長指出在台灣習以爲常的代工模式中,企業為了壓低價格來取得訂單,不僅往往以低價進行採購,也將外部成本的壓力往上游、往外部推,最後氣候。也是低薪問題的結構成因。

「CSR、ESG 的推動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商業模式沒有改變,就很可能只會成為企業追求『存續』的策略,缺距離真正的『永續』仍然有一大段距離。」他進一步說明,不僅製造端要與「資源使用」脫鉤,使用端更要發展與「擁有權」脫鉤的模式,才能改變低價採購掛帥、往上游轉嫁外部成本這種「你輸我贏」供應鏈文化。

從農業、機械到光電,瞭解企業實踐循環經濟的三大策略

發表會中也邀請到了三個書中案例,到場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也呼應循環台灣基金會提出的高價值循環、產品服務化與系統性合作三大企業轉型策略。

「這樣種植出來的中草藥,藥效成分達到是規範標準的兩倍以上。」興義峰生技楊洵副總經理說明,以仿生設計為基礎,模仿人體血管,將管線佈置在土壤當中,直接將養分與水提供給植物的根部,提高了資材與用水的效率,還能夠增強地力,自然能提高作物的品質。他強調為了實現全株利用,他們也從過往都被丟棄的丹蔘葉中,萃取出修復皮膚的成分添加至保養品中,減少了浪費,也提高了價值。

「賣產品也賺不了錢,還要維持龐大的售後服務。」歐亞科技的陳誌興董事長說道,一開始只為了協助一間小本生意、無法直接購買抽油煙機的餐廳,能夠處理好油煙問題。從第一間開啟了「只租不賣」模式後,讓他發現買賣產品的商業模式會讓公司難以維繫,從一次性的買賣轉型到長期的服務,才是公司的未來。透過固定頻率、品質良好的服務,也讓他們擁有更好的客戶關係,也成為全台最大的抽油煙機業者。

「資源的價值在哪裡?資源的規格在哪裡」成亞資源的謝雅敏董事長,說明將太陽能板製造過程產生的矽污泥,製成鋼鐵廠所需要的輔料後,同時解決了太陽能生產的製程廢棄物問題,也滿足了鋼鐵廠對於碳化矽錠的需求。她意識到要促成資源的循環,就要先找到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常常需要不同的產業的連結。要進一步檢視資源的價格與規格時,就需要先需要這位產業把脈,檢視整個生產流程,才能規劃出適合的解決方案。這也讓他們從單純的廢棄物資源化,邁向一個循環經濟顧問的角色。

循環經濟才能讓城市永續、國富民強

「不管從國家競爭力,還是環境永續的角度,淨零碳排都是台灣無可迴避的挑戰」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李根政執行長指出,很多國家都喊出了 2050 碳中和的時程表,連中國都提出了 2060年的時程。照現有的發展模式下去,只會造成水、電與土地的耗竭,無法達到國富民強的目標。因此除了提升能源效率、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之外,台灣也亟需透過循環經濟的來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

他強調高雄近年來全力進行招商與園區開發,在環境污染嚴重的高雄,需要符合循環經濟的標準的廠商入駐,打造新的經濟體系的產業,讓高雄在用電與用水零成長的前提下,打造一個低碳城市與創造就業機會,才能夠讓高雄邁向永續的未來。

《循環台灣》台北新書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