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跳脫「當代決策」思考,把「未來」納入考量

好友黃育徵是「循環經濟」概念的積極推動者,最近要出版新書,絕對要大力加持。

許多朋友了解綠色產業、永續環境,但是對於「循環經濟」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在序文一開始,容我先做個純粹白話文的解說。

我在大學會計學系教授「經濟學」超過二十年,發現有許多經濟學的觀念,用會計學特別好解釋。在二〇〇一年安隆(Enron)案發生後,我向學生說明,安隆案簡單地說就是:公司刻意隱瞞或是不揭露未來的負債,導致現在的財務報表失真,誇大了現在的利潤,誤導了投資大眾。

安隆案可以用來解說經濟學上 GDP 觀念的限制:國家就像是一家公司,GDP 就像是國家年度損益;如果 GDP 的生產過程產生環境污染,會使未來子孫付出代價,則我們現在的財務報表上就應該揭露這些未來代價,或是現在就予以扣減,否則現在的 GDP 就是失真。如果隱而不揭,國家就像是安隆公司,有「數據造假」之嫌。我們若能在原本的 GDP 中將環境損害予以扣除,則重新計算的 GDP,就叫做「綠色國民所得」。

為什麼我們會刻意忽略或不計算環境破壞的成本呢?簡言之,就是因為我們把未來子孫當成「外人」,不在「當下公司」營收計算範圍之內。要如何修正這個錯誤呢?很簡單:傳統經濟理論說,我們只要把未來子孫當成「自己人」,那就可以把「外部成本內部化」(endogenize the external costs)。

但是,把子孫當成「自己人」恐怕還不夠,因為我們這一代還是決策主體,子孫還是有可能「被自私自利的祖先出賣」。有時候祖先並非故意出賣後世子孫,而是當初沒有想清楚、或是沒有看到問題、或是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所以,要做好永續發展,把子孫當自己人還不夠。更積極一點的想法,是我們這一代必須有個觀念上的體認:地球,不是祖先留給我們這一代的資產,而是我們向未來子孫「借來」的,其實我們是債務人,不是債權人;子孫才是債權人。每一代都能有這樣的觀念,則自然而然就會從子孫的角度想問題。時間軸拉長了,這一代就會把將來的爛攤子納入現在的考量,就會看到許多資源再利用的機會,也能超越當代成本效益的考量,庶幾近乎「永續發展」。在永續發展的概念下,我們從來就沒有地球上任何東西的所有權,頂多只有使用權。

「循環經濟」當然是一個永續發展的概念,它希望跳脫「當代決策」的思考,把「未來」納入考量。因為納入了未來,所以是生生不息的、往復延綿的、超越思考侷限的。黃育徵先生《循環台灣》這本書,就是在催生、推動、提醒永續循環的觀念。

育徴兄用許多台灣例子,說明傳統政策缺乏永續、斷代思考之弊。例如,由於冷氣機報廢後續處理成本很高,所以應該儘量內建「廠商回收再利用」的機制,包括冷氣機座、冷媒、風扇葉片等。遺憾的是,台灣的家庭與機關都缺乏這一類的思考,所以常有「班班裝設冷氣機」之類的錯誤政策。

基本上,《循環台灣》想要喚起大家循環永續的觀念。由於循環永續面向雜多,作者謙稱他提出問題,沒辦法給答案。我卻認為,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給答案,但是可以把「全民一起尋找答案」納入政策。例如,中華民國有二十幾個部會、十幾個縣市政府,如果加上一拖拉庫國營事業與附屬機構,總有上百個機關。每年編預算,這些機關都是照本宣科地編。假若行政院真的要推動循環永續環境政策,那麼可以啟動「循環永續預算創新」方案,對於勇敢提出永續創新預算的機關及公務人員,經過有公信力委員會的評選,優予獎勵,並給予預算規則的彈性。我相信幾年下來,就一定會有可觀的成果。這,不就是「全體公務員一起找答案」嗎?

又如,對於一般住宅而言,通常冷氣安裝是住宅裝潢的一部分。因此若要將冷氣回收納入考量,則需要思考的就不只是冷氣業者,也一定包括室內設計業者。各地方政府如果能設計出獎勵補助辦法,鼓勵室內設計與空調業者的有效結合,則也是一個值得投入思考的方向。

育徵兄二〇一六至二〇一九任台糖董事長三年,由於台糖土地多,育徴等於是「台灣最大地主」。聽說他匆匆卸任是因為他堅持「台糖土地只租不賣」,這個完全符合永續循環的政策惹毛了地方首長,所以土地是「璧」,擁有土地太多,就是「懷璧其罪」。看看育徵兄的奮戰,台糖董事長親身力行也打不過地方草莽,我也感慨在台灣「由上而下」推動永續政策之困難。由前段舉例,我認為推動循環經濟是有策略、有方向、有做法的。其關鍵,就是要創造一股「由下而上」的動力。也許,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也許下面這一句法文,是永續觀念的最佳註腳,也是給那些覬覦台糖土地的政治人物,最好的當頭棒喝。

Nous n'héritons pas seulement de la terre de nos ancêtres, mais nous l’empruntons à nos enf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