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循環 從換腦開始

企業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有培養追根究柢、找出問題後再行動的習慣。不能故步自封、關起門來想像未來,要有主動向外尋找助力和合作機會的動力。要創新,需要有珍惜多元經驗的胸襟。

我認識的一些企業領導者,當他們開始推動企業轉型,試圖把循環經濟的精神、理念和想像帶入企業內部時,往往會碰到相當大的阻力,甚至於反彈。一般企業內的同仁對改變與新事物都會有所保留,採較保守的態度,尤其在傳統線性經濟的模式下相當「成功」的大型企業,內部抗拒變革的力量,有時會更大於中小型企業 。

以荷蘭的飛利浦公司為例,他們的領導者很早就意識到,企業需要邁向與原物料脫鉤的商業運作。因此飛利浦多年前就開始構思和推動,以「販售照明時數」的服務型模式來取代「販售燈具和燈泡」的傳統模式。但礙於內部部門無法快速擺脫過往「線性的企業文化」,經過相當漫長的時間,才終於在近幾年開創了以「照明即服務」的循環型、創新型商業模式,史基浦機場也成為飛利浦一個熱門成功的案例,甚至還將百年歷史的燈具部門切割出去!

推動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提高資源效率,廢棄物百分百資源化,引進無毒材料,重新設計產品,或改變商業模式等行動策略時,都會遇到內部的質疑和阻力,被同仁認為不實際、不可能、不划算,服務型的商業模式不可行,以消費者就是想要擁有權為由而拒絕改變。

企業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企業要徹底轉型,就要把循環經濟的精神內化至企業的「核心價值和文化」中,讓「系統性思考和設計、多元創新、跨業合作」的價值在公司內部發酵、生根、萌芽,才有機會化理念為行動,創造實質效益。

(一)以長期治本和系統思惟,取代短期治標和局部型的解決方式:以減少廢棄物為例,要從源頭產品、製程、材料的再設計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等到廢棄物出現了才去設法再利用。

(二)營造出創新的環境:更具包容心,廣納各種想法、培養多元的專業人才,群聚不同領域的經驗和技術。

(三)主動尋找跨業合作的機會 :透過資源、能源、產能、知識或經驗的共享,形成橫向串鏈的供應網,創造異業間多贏互利的機會。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今周刊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飛利浦轉型「賣照明服務」,取代「賣燈泡」

買燈泡是為了「照明」,透過重新設計燈泡和商業模式,我們其實可以直接買「照明服務」

為何企業不賣產品,卻更賺錢也更永續

從「新一代全新規格最強機種」到「今年春夏最新流行款服飾」,各種推陳出新的產品規格

當「班班有冷氣」遇見創新商業模式「產品服務化」

「班班有冷氣」政策確實是個充滿關懷、值得肯定的政策。然而,看似單純的冷氣機採購計

一台洗衣機的無限可能:循環經濟可以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可能覺得投幣的共用洗衣機洗不乾淨,或甚至因為沒定期維修、保養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