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液晶面板循環再利用,廢材變身環保財

液晶顯示器(LCD)廣泛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如手機、平板、電視等。隨著LCD的使用量急遽成長,其廢棄量亦與日俱增。以現行處理模式雖可將廢棄LCD拆解後依材料別進行回收,但對於廢液晶面板卻只能以掩埋方式處理。我國每年產出約8,000噸的廢液晶面板,包含市售報廢品(~10%)與製程不良品(~90%)兩大類,若未能妥善處理將造成環境沉重的負擔。

液晶在液晶面板中的占比雖然僅0.1%,但其結構穩定、不易降解,且對環境具危害風險,因此環保署將廢液晶面板列為D類事業廢棄物,導致面板玻璃無法再利用。此外,僅能仰賴進口的液晶單價頗高,故基於環保與經濟考量,廢液晶面板應以再利用模式處理。

工研院深入剖析液晶面板的結構與各材料特性,開發一項全新零廢棄之噸級「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設計出分離、萃取、純化、萃洗、濃縮和改質等6道程序,以低汙染、低操作成本及高效能之模式依序將液晶、銦及玻璃自廢液晶面板中取出、純化後進行再利用。

液晶

面板中的液晶以將近100%的回收率取出後,進一步將雜質去除並將純度提高到9N後,可用以製作LCD或液晶智慧窗,且顯示品質通過國內面板廠驗證。

面板中銦的回收率可達90%,且可再濃縮為銦含量30%以上的含銦固體,再利用做為銦靶材的原料。

面板玻璃

透過全球首創的奈米改質技術,將面板玻璃轉化為對重金屬具高吸附效能之玻璃奈米孔洞吸附材料,搭配噸級模組化吸附系統設計,可用於重金屬廢水的吸附處理。

效益

  • 液晶循環使用,面板廠每年減少數億元材料成本。
  • 以再利用取代掩埋,每年可減少億元面板掩埋費。
  • 玻璃奈米孔洞吸附材料,每年可減少逾千萬之水處理費用。

本案例內容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提供
審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審稿日期:2019年9月

「再生電腦希望工程」,創造近4倍社會投資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