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有冷氣」政策確實是個充滿關懷、值得肯定的政策。然而,看似單純的冷氣機採購計畫,卻隱藏許多潛在問題,應有更多、更完整的配套和選擇。
重新思考學校為什麼要購買空調,會發現校園需要的並不是擁有「冷氣機」,而是享有「冷風」服務。產品服務化是嶄新的商業模式 ( 什麼是產品服務化?循環經濟核心策略立馬看 ),行政院以採購「冷風服務」取代採購「冷氣機」,可以帶動空調製造業的產業創新。
服務化商業模式代表著空調設備的擁有權留在業者身上,從商業利益考量,業者自然會從源頭的產品設計不斷地優化服務和設備,以爭取最佳的顧客關係和收益。
產業創新來自業者積極地發想:
- 如何重新設計和規劃空調服務,降低損壞和服務維修的成本?
- 如何結合數位科技掌握空調的使用狀況,即時掌握客戶使用需求?
- 如何確保空調作廢時,容易被拆解維修?讓所有的零件和材料易再升級使用,用於下一台空調的製造。不但大幅降低廢棄物產生,也能降低產業仰賴進口材料的壓力和風險。
- 如何確保空調的冷媒不外洩,甚至完全被回收、純化和再利用?冷媒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特別是氟氯碳化物(CFCs)和氫氟氯碳化物(HCFCs)。
根據《反轉地球暖化100招》一書,到 2050年,有效回收冷媒避免逸散,可減排相當於二氧化碳 900億噸的溫室氣體,在考量經濟成本和減碳效益的評比中排名第一。
對於使用端來說,採購冷風服務會讓政府和學校享有多重效益:
- 省下需立即支付的鉅額「資本支出」。教育部預估「班班有冷氣」總經費高達323億,其中冷氣設備的裝設和汰換就需要近 93億。
- 省下空調的日常維修和行政成本。讓校務人員更專注在照顧孩童的教育和生活起居。
- 極大化能資源效益。將相關設備的維修、回收、到整體教室的節能、隔熱都納入到服務合約內容的整體規劃。
整體來說,推動以使用權取代擁有權的「產品服務化」商業模式,搭配國家數位科技軟實力,可以讓服務商掌握消費者需求,進而延伸新商機;讓消費者使用更好的產品,滿足真正的需求;也讓資源使用效益極大化,環境衝擊影響極小化,創造經濟、環境與社會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