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是實踐淨零排放的重要解方 全球要邁向淨零排放,須從根本上改變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循環經濟提供了一套新的經濟運作模式,能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並透過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做到以「製造-使用-循環」的方式使用資源,減少原生物料的開採,盡可能留住產品和材料的價值。這不僅省下大量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更在資源循環運用的過程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引導企業在減碳同時提升獲利能力,是邁向淨零的關鍵策略。 SDGs 台灣動態 國際動態 淨零排放 淨零生活 資源循環的減碳作法 在製造階段,企業從產品設計之時即導入循環設計,盡可能使用單一材料、模組化設計等方式。產品易於維修,延長使用壽命;零組件更容易翻新再使用,或是透過再製造流程恢復成新品狀態;產品裡的材料經過處理再生後,能再用於下一個產品的製造。這讓產品裡的資源,能夠循環再運用。同時,企業優先採用產品服務化作為商業模式,用更少的產品來滿足更多的服務需求,提升產品服務效率。 國際動態 政策 淨零排放 產品服務化 資源減碳 高價值循環 工業部門如何運用資源循環來減碳? 來自工業部門的排放,特別是製造基礎材料的重工業,一直是各國減碳的重大挑戰。目前減排的討論都側重在如何減少鋼鐵、水泥、化學製品等製程的排放,而太少關注在這些材料的需求應用端。僅靠製程優化的減排空間有限,突破關鍵是從上游材料生產端的製程,延伸到下游應用市場的需求面,來綜合檢視整體產業鏈的減碳策略。 淨零排放 產品服務化 資源減碳 高價值循環 農業部門如何運用資源循環來減碳? 循環經濟作法可以增加土壤碳封存和減低供應鏈的排放,包含重新設計農食系統避免浪費、增加生物質的全利用和促進自然系統再生、減少食物浪費,增加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提升土壤肥力,推動低碳生物經濟的發展。 在全球食物系統中落實循環經濟策略,預估在 2050 年減少 56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相當於減少食物系統總排放的49%。 淨零排放 資源減碳 高價值循環 台灣企業要當先行者,立即探索循環經濟新契機 企業在面臨淨零排放如海嘯衝擊的時刻,應有將危機化為轉機的心態,從跟隨者變成先行者,立即投入15%的精力來了解循環經濟,突破減碳困境,打造新營運模式。以行政院近期通過的「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為例,「生生用平板」就可以是讓企業投入循環經濟,發展服務化來創造多贏的機會。 品牌趨勢 商業模式 循環採購 政策 淨零排放 產品服務化 資源減碳 以終為始,推動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 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實踐是艱鉅且長期性的任務,需要政府、產業、社會有一致的決心,大幅改變我們使用資源的方式。 為了達到淨零目標,需要務實地先評估台灣2050年的排放量,再演算出台灣達到淨零需要減少的排放量;積極擬定更明確的策略,消弭現行規劃下和淨零目標排放量的差距。 SDGs 台灣動態 政策 淨零排放 淨零生活 資源減碳 打造台灣為淨零典範 人類活動無可避免產生二氧化碳,要打造淨零碳排世界,從減少使用來著眼,可說是最具效果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主張能資源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利用,形成封閉系統,達成減碳的效果。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在工研院淨零碳排論壇中指出,唯有跳脫線性經濟框架,才可能邁向零碳未來。 淨零排放 淨零生活 資源減碳 黃育徵專欄 國際趨勢:資源循環對淨零排放有決定性的貢獻 歐盟將循環經濟視為歐盟邁向「2050 氣候中和」的關鍵策略,並提出了涵蓋永續產品設計、消費者賦權、及生產過程的循環性等三個面向的「永續產品政策架構」來推動循環經濟。研究估計,循環經濟歐盟將能為歐盟經濟體在 2030 年以前帶來 0.5% 的 GDP 成長,並創造 70 萬個新工作機會。 SDGs 國際動態 淨零排放 資源減碳 國際趨勢:從七大生活需求面結合循環經濟,減少排放 IPCC 近期研究指出,從需求端的行為改變能創造 40 ~ 70%不等的減碳貢獻。如何把握重新定義七大生活需求 - 居住、營養、交通、通訊、消費品、健康照護和服務,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淨零排放 淨零生活 資源減碳 水電能源危機,正是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轉機 氣候危機已經不是特例,而是常態。如果我們缺乏長遠的規劃,缺水缺電的現象,明年、後年、大後年,只會繼續惡化。 SDGs 再生能源 投書 「生生用平板」的善意,就只能這樣嗎? 學生的需求是「使用」平板,而非「擁有」平板,政府的思維其實可以不必侷限於採購平板等硬體「設備」,而是提供師生使用電子器材的「服務」。也就是說,不必採行過往「買斷」的方式,而改成類似租借的服務採購,把平板的擁有權、維護升級與汰舊換新等責任,轉移到對平板零件、維修與回收都更有專業的平板供應商身上。 商業模式 循環採購 政策 淨零排放 產品服務化 黃育徵專欄 「生生用平板」和「淨零路徑」有什麼關係? 去年底行政院發布「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要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掀起一番討論。關心教育的民眾和資通業者紛紛提出建議,指出這項政策該如何完善規劃,才能真正提升「教」和「學」的深度和廣度。這些想法對提升數位學習都很重要,值得政府參考斟酌。 商業模式 循環採購 政策 淨零排放 產品服務化 黃育徵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