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產業

農食

全球有超過十億人從事農食產業相關工作,包含種植、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烹煮等方方面面,構成龐大的食物系統。如此龐大的產業人口,農食產業甚至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產業」。但隨之而來的是,地球上大量的資源都用以維持農食產業發展,50% 的可居住地以及 70% 的淨水被使用於生產食物的農業,並在過程中排放大量且多種的溫室氣體。

矛盾的是,我們耗盡了地力、資源所換取來的食物,卻有三分之一沒有進入我們的口中,反而在過程被浪費掉。更壞的是,這樣的生產與消費系統導致的土地退化、生態失衡、氣候變遷種種問題,已經超越了地球可以恢復的能力。

食物系統各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

到 2050 年,全球食物系統的總排放量預計將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從 84 億噸增至 114 億噸。

生產階段:60% 以上的排放量與食物生產有關。

  • 腸胃發酵和糞便儲存管理不善,會導致牛肉生產過程產生大量甲烷 (CH4)
  • 水稻耕作會形成厭氧條件,釋放大量甲烷 (CH4),全球食物生產階段的排放,有 10% 來自水稻耕作
  • 過量耕作會導致土壤喪失碳封存的能力;過量施肥則會釋放一氧化二氮 (N2O)
  • 在生產氨肥等農業肥料時,也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CO2) 排放到空氣中

運輸階段:物流在食物系統的排放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食物加工、運輸、冷藏的過程會消耗大量能資源,產生排放。

廢棄階段:在處理廢棄物時,無論食物的自然分解,還是廢棄物的加工、運輸、貯存,都會直接或間接帶來排放。在整個供應鏈中,丟棄的食物佔總量的 30%,使得食物浪費成為食物系統主要的排放來源。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估算,在全球食物系統中落實循環經濟策略,能在 2050 年減少 56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相當於減少食物系統總排放的 49%。

綜合來說,透過三個重要的策略能增加土壤碳封存並減低供應鏈的排放:

  1. 重新設計種植與養殖模式,發展不會讓土壤退化的再生農法與管理放牧
  2. 在供應鏈的各階段減少食物浪費
  3. 廢棄物資源化成為工業產品原料或土壤養分
Sourc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Completing the Picture: How the Circular Economy Tackles Climate Change (2019)

再生農法與管理放牧 (減少 39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以改善土壤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和改進當地生態系統的方式來種植糧食、飼養牲畜。其中,土壤有機物扮演重要角色。土壤有機物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培育有益微生物,從而展現綜效:增加碳封存量,提升土壤保水性,減少對化肥的依賴。

  • 再生農法 (減少 2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具體做法包含減少翻動土壤或免耕以防止土壤碳流失,減少農用機械、水泵和合成物等碳密集生產要素的投入,使用有機肥以減少化肥使用...等。全世界有 8 億公頃的農田可採行再生農法,若80%採用再生農法,可以帶來 2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碳潛力。
  • 管理型放牧 (減少 1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透過仔細控制牧場的放牧和休息時間,搭配改善飼養密度、混牧等方式,可改善土壤健康、增加固碳能力、提升土壤保水性、並增加草料供應。世界上有 33 億公頃的牧場,約有 40% 的牧場可採行管理型放牧,估計若有一半的牧場實行,2050年可以帶來 1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碳潛力。

減少食物浪費 (減少 1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食物浪費不只是發生在消費者,事實上整個農食的價值鏈都能參與減少食物浪費。例如:

  • 食物供應商:可以在確認商品沒有過期的情況下,善加利用「賣相不佳」的水果和蔬菜,作為食物產品的原料,避免食物浪費。
  • 零售商:可以將即期食品打折促銷、在店內餐廳使用超過上架日期但並未變質的產品
  • 媒合平台:運用資訊工具將原本會被浪費的食物提供給有需要的社群。

這些方式與消費者行為上的改變,可以減少一半的食物浪費,具有每年減少 14 億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的潛力

廢棄物資源化:堆肥 (減少 3 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每年全球都市產生 6 億公噸的有機廢棄物,但僅有不到 2% 會返回到生產過程中二次使用。在循環經濟中,這些有機廢棄物被視為副產物,可以成為各種產品的原料,性質較單純的運用至工業材料,像是紡織、包裝和家具。複雜的可以透過好氧發酵成為堆肥,或是經過厭氧發酵轉化為沼氣能源和沼渣液肥料。

以堆肥來說,將農食產業的副產物轉化為肥料,除了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能減少化肥的使用,以及化肥製造過程的排放。每年可減少約 3 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進一步減少排放:新興科技、行為改變

上述循環經濟做法可將整個食物系統的排放減少 49%,若要進一步達到 100%,還需要發展新興技術如精準農業、減少反芻動物腸道發酵的甲烷抑制劑、可減少食物浪費的 AI、IoT 應用等。

另一項減排關鍵是行為改變。避免浪費、調整飲食習慣,展開長期的教育計畫與宣傳。IPCC AR6 的報告指出,行為改變能創造 40% 至 70% 不等的減碳貢獻。凸顯行為改變對於邁向淨零重要性,需要每一個人從生活型態的選擇改變起。

延伸閱讀:重塑食物設計:談實踐循環農食的四個採購策略和五項行動

"唯有農業是一個國家可以完全聲稱屬於自己的財富。"— Samuel Johnson

台灣的土地資源有限,食物無法自給自足,如果要兼顧國家的糧食安全與淨零排放目標,我們需要系統性的改變,透過循環經濟的概念,從農地到工廠,從市場到餐桌,最終讓養分回歸健康的土壤,重新設計一個可再生的食物系統。

農地到工廠

導入再生農法與管理型放牧,從大量生產單一作物、使用化肥、農藥的慣行農法,到充分利用在地水資源、土壤和生態的多元生產方式,維持土壤健康,創造生物活躍的生態,才能保障一個安全、健康、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系統。
(案例:興藝峰)

台灣有許多在地的農牧業副產物,像是豬糞尿、稻稈、豆渣、牡蠣殼等等都有其利用價值。依循生物質價值金字塔之概念,以全利用零廢棄的思維重新規劃,依序發展為藥物/特化學品、食品/飼料、大宗材料/肥料、燃料/電力,來發揮資源最大的價值。
(案例:里仁大江生醫京冠)

以豬糞尿來說,若將台灣的豬糞尿妥善收集,搭配稻稈、廚餘、水肥等有機物質,具有發展 150 座沼氣中心的潛力,產值將超過百億。
(案例:東海豐循環園區)

生物價值金字塔,以豬為例。圖片來源:循環台灣基金會

市場到餐桌

台灣的食物自給率不到 40%,但每年超過 200 萬公噸的廚餘,甚至還有很多人無法溫飽。我們浪費掉的不只是食物,還有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地力、肥料、飼料、水資源、能源和人力等。

要減少食物浪費,個人可從反轉自身飲食態度和行為做起,珍惜每一份得來不易的食物,養成零浪費的烹飪方式和飲食習慣,優先食用當地、當季、低環境成本的食材。企業與社群則可相互合作,將剩食、格外品妥善運用,或分送給有需要的人。
(案例:1919食物銀行家樂福)

餐桌到土地

以廚餘來說,台灣每戶每天丟棄約一公斤的廚餘計算,將全年產生超過 200 萬公噸廚餘做成有機肥料,商機逾 10 億元。

不僅廚餘,所有有機資源最終都可回歸土地做為養分,只要妥善規劃,不僅能創造龐大商機,更能減少化學肥料使用,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延伸閱讀
重塑食物設計:談實踐循環農食的四個採購策略和五項行動

農食產業可以透過四個策略:多樣化、低衝擊、升級利用、再生農業,來重新設計食物,打

台灣 2050 淨零排放,從「淨零生活」開始

台灣身為世界公民,面對「2050 淨零排放」的全球目標,全國人民需要體認到,落實

全豬零浪費 創造「新農業循環網絡」

以循環經濟「高價值全利用」的精神,歸零思考,重新設計未來十年台灣畜殖產業加值鏈的

廚餘堆肥產業化的七項關鍵政策

當我們盡全力避免食物浪費之後,仍難免會有廚餘產生,目前台灣超過六成的廚餘都用來餵

循環經濟工作坊